腾讯空间如何炼成最大开放平台?
日前,小米手机发售新产品“红米手机”,选择在腾讯空间首发产品,90秒销售10万台红米手机,这让公众再次体验到腾讯空间的能量。事实上,在两年前新浪微博很火爆时,电商导购数据就发现,腾讯空间的导流能力比微博强。截至2012年底,腾讯空间的月活跃账户同比增长9%,至6.03亿,是中国用户数最大的社交平台。从腾讯旗下一块小试验田,到腾讯最大开放平台,腾讯空间是如何炼成的?
在腾讯空间的LOGO墙前,郑志昊端坐在中间,和一帮同事尝试着各种Pose准备拍照,摄影师似乎都不满意,他突然蹲下来躺到了地板上。领导的这一举动把摄影师吓了一跳,随后一句“太完美了”引得人们大笑。
几个月前,郑志昊由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SNG)社交平台部总经理升职为公司副总裁,分管社交平台和开放平台。从2006年进入腾讯开始,他率领着腾讯空间团队一路狂奔。Qzone产品形态由小窝到空间,再到SNS几经升级,月活跃用户也从几百万飙升至今日的6亿多;51.com、人人网、开心网,竞争对手数番轮换,当他们走向式微,腾讯空间却开始大把赚钱。
团队:技术“怪咖”集结
就在笔者走进腾讯大厦15楼的一个星期前,腾讯在2013年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截至2012年底,腾讯开放平台已有超过54万家网站通过腾讯互联网登录分享,给开发者的收益总额累计超过20亿元,注册应用超过35万款,有超过80万的注册开发者,九成以上取得收入。
这次大会上,外界把焦点对准如日中天的微信,几乎忽视了以上这些惊人数据背后的支柱产品并非微信。在腾讯目前的八大开放平台中,相比刚开放不久的微信,两年前首个被开放的腾讯空间已成为腾讯最大的开放平台。郑志昊称,目前在八大平台中,无论是收入,还是与第三方的分成,腾讯空间都是NO.1。
Qzone已成为腾讯的又一头“现金牛”。而鲜有人一探究竟,这头“现金牛”是如何养大的?
它的背后,是一群地地道道的极客。有人利用业余时间开发的一款App一度登上该类产品排行榜首位,有人下班回家焊制一个绑在风筝上的航拍器,更有甚者干脆纠集一帮同事做起了“技术慈善”。
他们是一帮经历略带传奇的技术“怪咖”。腾讯空间技术总监黄希彤不愿意被称为Leader,更喜欢T4(腾讯的专家级技术级别)这个身份,他出过国,做过钳工和木工,进入腾讯后从基层一路升至集团首位前端工程师T4;运营骨干刘镇伟没毕业就来到腾讯,从客服华丽转身为高级运营经理,被誉为“励志哥”。
聚集了一大批“技术大牛”的腾讯空间团队,不仅撑起了Qzone这个腾讯乃至全国最大的SNS社交平台,更引领着腾讯的极客文化——每年举办编程马拉松比赛。并且,被视为万能ID的腾讯互联体系也出自该团队之手。而郑志昊最近也在忙于探索腾讯移动广告联盟之路。
战略:从“我”到“我们”的转型
郑志昊是一个非常讲究生活品位的人,喜欢玩儿,属于海派范儿。走入他的办公室,他便拿出一盒新买的胶囊咖啡,在他的办公桌旁边,放着一个高级咖啡机。
他在硅谷工作的经历让他养成了煮咖啡的习惯。回到国内时他负责MSN中国的MSN Spaces和MSN Shopping两个产品。2006年,郑志昊明显感觉到国际互联网公司已经跟不上中国市场的变化。一次,他陪同美国来的老板走进一家网吧,浑浊的空气和嘈杂的环境很快就让这位微软的副总裁难以忍受。郑志昊认为,国际大公司很难融入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场景。于是,他加入腾讯,负责同类产品腾讯空间的开发和运营。由此,无论是个人还是产品,完成了由海派向本土化的转变。
2005年,腾讯空间上线。很多“80后”用户还记得腾讯面板上的“小窝”,那是腾讯空间最早的形态,一项基于腾讯的增值服务,并非平台级产品,当时也被认为是大号的腾讯秀。郑志昊加入腾讯时,腾讯空间团队正在考虑是否对小窝进行升级。
2006年前后,博客和Web2.0成为互联网圈内的关键词。刚接手腾讯空间的郑志昊推出了兼容博客和Web2.0形态的空间模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装扮空间,当年风靡一时的火星文等非主流文化也许更能让用户想起腾讯空间彼时的形态。这次转型使得腾讯空间形成平台级应用的雏形,一大特点是用户开始沉淀,当年底,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100万,2007年月活跃用户突破1亿。郑志昊表示,用户找到了家的感觉。
与此同时,国内类似产品也发展起来,51.com和校内网(后改为人人网)也在市场抢夺用户。当时,“我的主页”“我的空间”这种以“我”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思维成为众多社交类互联网公司的主流。
2008年,Facebook远没有如今这么被中国用户熟知,但以“我们”为中心的SNS时代已然逼近。当众多公司还在观望是否发力SNS时,腾讯空间开启第二次产品战略转型。“快”似乎是互联网行业永恒的法则,谁能顺势而变就有机会独占鳌头。郑志昊也清楚,一觉醒来,自己的产品模式可能就被颠覆了。
尽管腾讯已成长为一只硕大的企鹅,但对于腾讯空间这样的产品团队,始终保持着船小好调头的创业型公司优势。敢于第一个转型,不可否认,腾讯的庞大流量和集团资金的支撑让他们少了很多后顾之忧。但也有人担心,如果用户都去关注好友动态,是否就不买腾讯空间出售的装扮道具了?最终,他们迈过了这道坎。借助腾讯的强关系链,“赞、评、转”的分享模式逐步成熟,也迎合了刚刚兴起的微博用户的传播需求。2009年,腾讯空间月活跃用户数突破3亿,成为腾讯又一个平台级的产品;2011年,月用户数再破5亿,并宣布对第三方开放。
如今,在腾讯帝国中,已经形成“微信+朋友圈”和“腾讯+Qzone”的社交双雄格局。
产品:伴随用户不断成长
准备拍照时,几个同事都在询问:“黄老师来了吗?”作为技术总监,这样的场合不能少了黄希彤。隔着一张屏幕,6亿用户看到的只是一个网页,而窥视不到另一端这些提供每个按钮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们,他们囊括了从“70后”到“90后”。
他们绝对称得上极客,对技术有着沉溺式的痴迷。黄希彤2005年腾讯空间上线时就加入腾讯,这个当过“国际民工”的技术男也有过一段做边缘工作的经历,之后在腾讯空间一路高歌成为腾讯专家。他自嘲喜欢“煽风点火”,曾利用自己在公司的影响力,与同事开发了“404”失踪儿童救助系统——当腾讯几大产品网页暂时打不开而显示“404”错误页面时,会出现一张失踪儿童的照片。这种“技术慈善”让他获得过董事长马化腾的表扬。
还有一次他与家人一起去深圳图书馆,发现盲人居然可以用电脑。不久,黄希彤在公司也开发了一款针对盲人的简化版腾讯空间,但很快用户反映为什么正常人用的功能我们不能用。他随后马上升级,在常规版本上做了修改,一视同仁。3Q大战时,一位互联网盲人用户在论坛中发帖指责360,“你看,盲人都顶我们。”黄希彤讲起这事,哈哈大笑。
他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过一段时间就要百度3个字“为什么”,前几天,他发现,在百度推荐的几条搜索结果中,“腾讯空间为什么打开这么慢”又出现在前几位了。这一现象在2010年之前最为严重,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与郑志昊专门找了一张中国地图,将打开速度超过8秒的地区全部染红,“祖国山河一片红啊。”他自嘲。然后逐一突破,低于3秒就改成绿色,直至全部转绿。
用户用最短时间打开腾讯空间,能够用到什么功能就交到了产品总监黄晓军手上。2009年,郑志昊多次打电话把他从腾讯上海研究院调至深圳腾讯空间团队。
作为产品总监,黄晓军需要对用户需要什么功能做出判断。“80后”和“90后”大多是从使用电脑开始就接触Qzone的用户群,随着这批用户年龄增长,从校园走入社会,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外界也曾诟病腾讯空间的低龄化,但从后台数据看,当年的学生用户流失并不大。根本原因在于,Qzone的主要功能伴随着用户一起成长,比如,从简单装扮,到日志,再到如今的相册和说说。
在腾讯空间团队,形成了“70后”“80后”和“90后”的团队梯队,黄晓军每周会组织大家聚餐、打游戏、聊工作,搜集各个年龄层用户的需求。目前,腾讯空间被用户使用最多的功能是相册。黄晓军解释说,很多当年的学生用户已经成家立业,记录家庭生活是一个很大的需求;同时,旅游越来越多,途中也会分享一些照片给亲朋好友。而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开发出了水印相机,以便自定义照片上的文字。“产品经理的一个重要素质是角色转换。”他加了一句,“Pony(马化腾)一分钟就能完成。”
盈利模式:三大模式将流量变现
郑志昊的升职可被视为腾讯集团对腾讯空间的认可。虽属海派,但他很快适应了本土化的公司与团队。
马化腾半夜测试产品的现象在腾讯集团并不罕见,郑志昊也很早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黄晓军刚来时,听同事说,感觉郑志昊从来不休息。后来他终于领教了,郑志昊常常大半夜在腾讯群里面不停地提各种问题。“我们都快被整疯了,直到现在也是这样。”黄晓军说,一个小漏洞,整个团队都要折腾起来修改。
“在腾讯,似乎不需要鼓励“狼性”。当2011年,马化腾在开放大会上放言“再造一个腾讯”时,腾讯空间团队在一年前已经行动了。5年的平台基础搭建和完善已经积累了数亿高粘性用户,彼时,变现似乎顺理成章。”
腾讯空间团队曾经用自己开发的一些小应用尝试过开放平台模式,之后又小规模引入一些第三方。直到一款风靡一时的游戏出现,加速了平台开放的步伐。曾几何时,偷菜成为男女老少都在追逐的时髦游戏,腾讯空间每日的在线人数激增。2011年,腾讯开放各大平台时,腾讯空间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开放平台模式。因此,此后腾讯集团的整个开放平台基础架构几乎都由该团队承担,包括腾讯互联,最早也由黄晓军操刀。
在腾讯空间平台上,通过应用和认证空间,第三方公司获得庞大流量;借助“广点通”平台这一基于腾讯社交体系的广告投放系统,用户陆续地转化为电商消费者。如果说腾讯集团是最大的流量入口,那么腾讯空间就是最大的流量分配平台。由此也形成了三种盈利模式:早期的黄钻增值服务、开放平台分成和基于后端效果的广告收费模式。
PC端进入平稳发展后,腾讯空间团队也开始全力进军移动端。在去年的腾讯5·18架构调整后,移动腾讯空间也由移动互联网事业群转至郑志昊团队。他没有透露无线客户端的具体下载数据,只说近一年时间用户数增长了4至5倍。
(编辑:竹子)
共1页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