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中国好声音》的“巅峰对决”,终于为今夏13场选秀大战画上句号。选秀十年,今年参战者最多,波及面最广,引发争议最大,但轮番轰炸之后,却没有一方诸侯能挟旗下选手一统江湖。与此同时,秀场人才将更加稀缺、观众将更加“麻木不仁”、广告商则燃起更大的期望……面对存在的困难和隐含的危机,选秀节目该如何进退?
今年选秀最令人失望之处莫过于秀场虽有13处之多,却推不出一个叫得响的新人,包括以收视率技压同行的“好声音”。秀场更像是熟脸游戏,“快男”选手刘俊宇曾出现在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央视《梦想合唱团》的现场;十强选手宁桓宇则在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的海选现场露面;“好声音”学员姚贝娜此前拿到过青歌赛的冠军;林育群是台湾《超级星光大道》的冠军。最后杀到四强的选手,无一例外都参加过其他选秀。既然草根秀场已经变成了圈里人的游戏,明年的选秀新人是否更难出头?
诚然,选秀年年办,不会每年都贡献李宇春级别的超级明星,多数选秀新人只能称之为流行工业的产品,甚至是一次性消费品。即便如此,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也还是有提高的必要。在事后总结中,“好声音”、“梦之声”都提到,前期找人时,找大众流行音乐歌手容易,找极具特色的类型化学员、音乐素养高的学员却难度很大。“快男”也承认缺少好选手,不少符合“快男”要求的优质“鲜肉”都被其他选秀节目抢去,导致今年的“快男”素质普遍不如他们的“前辈”。“因为音乐类型还不够丰富,所以后来没有足够亮眼的人物出来。”想当然的“因为所以”中间,似乎省略了重金礼聘的四大导师应尽的职责。一个新人从初次登场到杀到总决赛,10多首歌听下来,你能听出多少改变和提高?多数的导师只是选秀节目豪华的道具,他们是气氛的营造者、话题的制作者、情节的推动者。前辈对后辈的提携和指引剧中少有,剧外更是没有。今年,导师们都已结账走人,无法追责,明年新近上岗的导师们是否依然有名无实?
在包装环节,今年众选秀对于选手的展示也不尽完美。多数的选秀还在拼命挖掘选手内心的隐痛,恨不得选手刚一登台,一拳击中观众泪腺。“为了某某亲人而歌唱”的选手批量上市,“不唱歌毋宁死者”大有人在,为董小姐而歌,然后被人肉出“早已被董小姐劈腿者”也是屡见不鲜……选手拼歌之前先比惨,无奈被泪水浸泡的观众早已疲惫,那边眼泪滂沱,这边手指微动,早已换台。明年的选秀能不能提供些阳光灿烂的样本?
说到底,真人秀的生命力是需要一个强大的产业作支撑的。《美国偶像》十余年屹立不倒,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唱片工业作为支持。选秀想在中国越战越勇,也必须要有强大的音乐产业打基础。这一点,选秀者们未必没有想到。每年启动之时,他们也会往自己身上大包大揽一些行业责任:拯救音乐、发掘新人、鼓励原创力量。不过,豪壮的誓言很快被逐利的冲动取代。观众需要填补这个夏天的空虚,电视台广告商需要推销各自的产品,选手需要在名利场上来一场逆袭,这些似乎都比反哺音乐更为重要。可是当真如此吗?商品经济的经验是,“只求目的、不问手段也许能挣到‘快钱’,但同时也在透支信用,扼杀企业未来做大做强的机会。”今年可以拿音乐逗你玩,明年没准先被玩残的会是自己,因为观众除了电视还有其他选择,广告商除了选秀还有其他标的,选手除了此平台也还有其他出头的机会。
趁着明年的“三年之痒”还在路上,抓紧时间解疼止痒吧。因为,好节目从来不是死于他杀,而是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