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能否暂时牺牲春节“烟花年俗”

时间:2014年02月06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郝 静

  春节临近,售卖烟花爆竹的摊点又开始出现在街头,可与前几年不同的是,今年民众燃放烟花的热情大大降低,不少摊点的生意极为冷清,一些社交媒体上更是自发掀起了种种呼吁春节不放烟花的倡议,在春节是否燃放烟花的问题上,民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众所周知,2005年前后,随着人们要求春节燃放烟花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北京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开始实施指定地点、指定时间的限制燃放政策,当时这一“禁改限”政策因为顺应了民意,满足了人们的普遍意愿,曾获得民众的一片叫好声。

  如今,种种迹象表明,与“禁改限”实施之初人们强烈希望打破禁令不同,春节选择不放烟花的人有成为大多数的趋势,民众的观念与意愿似乎又到了一个新的“拐点”。

  北京某媒体今年做的一份关于春节燃放烟花的调查显示,明确表示马年春节会放烟花爆竹的只有44%,这与几年前春节几乎家家都要放鞭炮的情况已有很大不同;微博上越来越多普通网友不放烟花的微倡议、微信朋友圈中被积极转发的不放烟花的真诚承诺,更让人们最直观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分析人们对烟花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并不是人们反对习俗,而是因为日益恶化的空气污染。2013年,雾霾出现的天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重,这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而研究表明,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对空气在一段时间内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对PM2.5等颗粒物的产生有着直接作用。

  客观地说,如果我们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地球不堪重载,包括春节年俗在内的文化传承就难以延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在关乎生存的空气污染与增加年味的视听调剂间,不少民众愿意暂时牺牲“烟花年俗”,本质上并不是对传统的背弃,而恰恰是为了让传统更能持久。(新华社供稿)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