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四届广州市青年文艺批评论坛发言摘要
9月5日,由广州市文联主办、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协办、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等单位承办的2013年第四届广州市青年文艺批评论坛在天河区举行。省、市文艺评论专家结合首部广州文化研究与文艺批评文选《本土关注:广州文化与文艺批评论文选》的出版首发,围绕“关注本土创作,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主题进行专题发言,并和各区、各行业的文艺青年座谈。现摘录此次论坛的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编 者
这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
蒋述卓(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党委书记)
在视觉时代到来的时候,大家对于长篇小说的关注比较少。现在大量被关注的还是一些短篇或者是微小的作品。这个时代可以说进入到了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这种自媒体的时代怎样抓住大家的吸引力,怎样提高艺术水准,成为艺术家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文艺批评必须有独立精神
徐南铁(广东省文联副主席)
在创作界流行这样的说法,搞不了创作的人才去搞评论。你出了作品,只能够敲边鼓,说得不好听就是吹喇叭、抬轿子。这种作品是在繁荣的表象之下,隐含着对批评的看不起。面对此种情况,应该如何发展我们的文化批评或者艺术批评?我觉得关键不在于评这个作品的好和坏,而在于你的批评里有没有独立精神。搞文化、艺术、文学批评,必须要关注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形成合力。不管你写具体的作家还是艺术家的作品评论,都应该看到社会发展的趋势、潮流和艺术的精神、品格,这样的评论才有意义。
文学批评要有现场感和鲜活性
张建渝(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最近随着广东网络文学院的成立,我们重新创办了《网络文学批评》杂志。这本杂志有一个更大的特点,特别有现场感和鲜活性。此外,我们也在做一个对话类、访谈类、沙龙类的批评活动——文学现场,每一期至少有3个对话的对象。它跟传统意义上的座谈、讲座不同,我们给对话者提供最自由、最宽松的环境,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下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让作家把对文学最鲜活的看法谈出来,让作家或者批评家把对作品最直接的感受谈出来。
小说创作要进入“四个圈”
章以武(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文学院副院长、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小说创作也好,影视创作也罢,我认为要进入“四个圈”。第一是哲理圈。一部好的小说,看了以后总要给人以启发,有一点思考,有一点回味,这就是思想。第二是本能圈。人是有本能的,本能就是天性,比如壮美、惊险等等,都属于本能。我们的小说不涉及到本能,具体一点是如果里面没有爱情故事,就很难看下去。第三是人性圈。人性圈就是情感圈。人是有情感的,人性体现在人与人情感的交流上,人本性的善与恶也体现在人与人的交流上,文学作品如果不写人性,恐怕不行。第四是审美圈。从小说创作来说主要是文字,要过文字关也是不容易的。
把广州的故事说得更好
钟晓毅(广东省社科院哲文所所长)
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明清时期曾是唯一的一个开放港口,在这片热土上有非常多的故事。一直以来,对广东、广州的文化都有众说纷纭的现象,我们现在必须关注的是怎样把广州故事说得更好,创新在什么地方?文化产业不是把所有的生意变成产业,应该把我们的文化、文艺变成能赚钱的东西。广州的文化界、文艺界要思考怎样把历史悠久的东西,做成附加文化价值的东西。
本土文化是文艺创作的宝库
黄淼章(广州市政协学文委副主任)
广州有广东省最多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进行本土文化艺术创作非常好的素材,比如海上丝绸之路、黄埔区的南海神传奇,都不错。广州有很多文物建筑,比如骑楼、十三行,都是文物保护单位,有很多的创作价值。广州有很多沉淀的历史,比如镇海楼的传奇,里面有很多创作的元素。如果青年同志们要从事文艺创作,我觉得广州本土的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宝地,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发掘。
城市的文明需要文艺作重要支撑
周建平(《羊城晚报》副总编辑)
我们的作家在社会之中,一方面想用文化滋润社会的浮躁,我们的城市要想辉煌、发展,要用文化艺术作为支撑;另外一方面,这个城市又想创造更大的辉煌,要用文化产业来进行创作。
无论经济多么困难,环境多么恶劣,文化精神不死,文学精神永存,城市的浮躁需要文化去滋润,城市的文明需要文艺去作重要支撑,城市的辉煌需要文化产业方面的创造。
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文艺批评
梁凤莲(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在喧嚣、浮躁的年代,有价值的东西在浪潮中屹立不倒,我们要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提升审美含量和艺术高度,加强批评的导引。通过这本书《本土关注》,我们希望能够集结专业者、从业者、爱好者的成果,展示广州的风貌,希望能够倡导更多专业者和爱好者,关注文艺批评,为它的繁荣添砖加瓦。
有地域性的文学作品才能为人所记住
曾大兴(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
本土文学如何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才能让人们记住,关键在于要有本土的特色、本土的题材、本土的语言、本土的风俗习惯等等。但是如果仅仅局限在本土,如果不带一些普遍性的东西,那还是传播不开。最好的文学应该是本土的题材、语言、风俗习惯,同时又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真正能够被人们所记住的作家,一定有自己的地域标志。
希望大家多参与本土题材的创作
余 勇(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粤剧团董事长)
广州市有很多的院团,不仅仅是广州市的,还有广东省院团和部队院团。近几年,我们创作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剧目,比如粤剧《三家巷》等等。艺术创作方面,各个院团也坚持挖掘本土题材,比如《刑场上的婚礼》。戏剧批评方面,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成立以后,经常观看各个院团的剧目演出,提出宝贵意见。希望大家多参与本土题材的创作,多看一些本土的戏剧演出,尤其是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