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砸破旧社会、建造新时代的革命新锐

时间:2013年08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云 菲

周韶华“神游东方”9月亮相上海

大海是我故乡(水墨) 周韶华 

天涯万里远征人(水墨) 周韶华 

  “近30多年在艺术上做的所有事可用两个字概括:转型。要转型就要有路线图。我的路线图是通过博览天地大观,得天地之道;通过博览群书,得人文之助;通过优化整合,行成于思,争取使中国绘画形式语言翻新。我自然高度重视继承传统经典元素,决不丢脸传统文化精华。具体行动计划是面对当代设计为三大战役——黄河、长江、大海三大战役用30年的时间交出艺术转型的答卷。”

  “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我的‘艺术现场’是现世生活,是与祖国的山川和无尽的宇宙的神交、感应与对话,是这个‘场’恩赐予我以大美灵感;另一方面是同传统文化对话,是五千年的文明赋予我以智慧,真可以说是得天地之道、人文之助,饱览天地大观,才开辟了水墨画发展的全新的艺术主题与艺术符号,因此探索到全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正是这些要素构成了我的艺术生命。”

  ——周韶华

  “非常感动!非常感谢!我一直在问自己做得怎么样?我想我的艺术是这个伟大复兴时代的需要。希望大家的文章诚恳些,恰如其分,不说溢美之词。”8月7日,84岁高龄的周韶华先生现身全国政协礼堂,在“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新闻发布会结束前专程赶来与大家见面,虽然只有简短几句话,老人治艺为人之谦逊可见一斑,更难得的是满头银发的他却仍表现出年轻人似的生气,至今笔耕不辍,佳作迭出。

  这一点,自称与周韶华先生是“忘年交”的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深有体会。“周韶华先生首先是一位革命家,他年轻时就参加革命,用几十年的革命精神,对待生活、对待艺术、对待创作、对待研究。同时他又具备哲学家的思考,对他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做支撑,不限于一家一派,不是对中西方艺术进行一般的传承和模仿,而是超越个人、超越时代的。他眼目所见,是关于小美与大美关系、生活与艺术关系的思考,也让其所在的湖北成为中国新美术的重镇。”杨晓阳说,学画初期,周韶华先生的名字在他们心中就早已是一座大山了,这次是最能够集中总结和体现周老创作整体面貌、全面展现其艺术成就的一次大展,必将给现今浮躁的画界以启示,并引发深层思考。

  这次大展可谓周韶华先生致敬改革开放30多年、纪念在湖北从艺60多年的一次汇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湖北省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将于9月7日至22日亮相上海中华艺术宫。200余幅佳构均是周韶华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清晰地勾勒出他几十年来的创作脉络,凸显以大美为核心的山水美学追求,集中表现建构视觉大格局、开拓山水新时空、探索山水新语言所积累的经验与成果。

  据介绍,配合中华艺术宫的展厅环境,展览包括4个部分:“梦溯仰韶”、“荆楚狂歇”、“汉唐雄风”、“江山多娇”4个系列构成展览的主体;在回廊的展示空间中,以“军旅生涯”、“艺术苦旅”、“新潮激荡”、“风云再起”、“在新世纪”为叙事主脉,铺陈展览的文献部分;邀请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以周韶华的艺术观与绘画实践为题,向公众开设8个系列讲座;再邀请30余名国内外专家研讨并撰写周韶华艺术的评论集。大展总策展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表示,整个展览的叙事逻辑既是横向弥散的,又是纵向延伸的,横向部分以4个系列作品的并置来着力表达周韶华先生多年来持之以恒的艺术观念,纵向部分则以编年史的方式梳理了周韶华先生的艺术人生。

  周韶华先生全新的艺术思想、探索精神和独特画风引领美术创作风尚,在建构中国画的现代形态过程中,他一直是先行者之一。中国美协秘书长刘健说,周韶华先生革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他保持着砸破旧社会、建造新时代的革命新锐的劲头,甚至还保持着年轻艺术家都难能可贵的艺术情怀,他的作品是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叩问和独白。

  192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一个贫苦渔民家庭的周韶华,12岁就参加八路军开始从事战地美术宣传工作,1949年随军来到武汉,被推荐到中原大学美术系学习,从此进入了专业队伍。随后,他被分配到湖北省文联和湖北省美协进行美术创作并发表评论文章。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全新时代,他毅然选择尝试走出一条中国画的变革创新之路。其重要作品《大河寻源》一经问世,便掀起了巨大的文化波澜,至今余响不断。而这一创作的初衷正是呼唤民族大灵魂,以示对改革开放的拥护。1983年,以“大河寻源”命名的周韶华个展登陆中国美术馆后在全国展开巡展,成为中国画创新的一个新起点,也由此掀起了中国画创新的浪潮。如今,接受着全场人员的热烈掌声,走上主席台的这位永葆艺术青春的革新大家,依然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凝固在他灵魂中的那份穿越历史、人文传统、纵横自然感受所焕发出来的时代气息,以及对中国历史和人文精神的敬畏与重构。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