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樊敏阙和神兽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唐人李白这首《忆秦娥》,残破的汉家陵阙与萧瑟的西风残阳,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一幅绝美的意象。谁能想到,中国现存的29座石阙,有20处在四川。2009年初春,我和摄影师驱车至四川渠县,寻访最后的汉家陵阙——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显赫一时的阙主与徘徊不去的汉代风景。
渠县冯焕阙
法国人把汉阙带给了世界
1914年(民国三年)2月1日,一支法国探险队从京师启程,开始为期8个月的中国西部考察,探险队成员法占、拉狄格、色伽兰是来华的传教士,对考古学与汉学无比精通。一个月后,探险队抵达西安,拉狄格南下南江县与巴县考察,法占与色伽兰则沿着官道进入四川,沿途考察了阆中、蓬安、渠县,数月后经云南丽江返回法国。
自晚清以来,不计其数的外国探险者穿梭在中国大地上,试图寻找到这个帝国鲜为人知的古迹、文物、物种与风俗,这一次误打误撞的考察,则最终把石阙带给了世界。在《中国西部考古记》一书中,色伽兰这样描述他见到的冯焕阙:“此碑为极优美之建物,装饰极简。其各部之设置:下为方座,座上为碑身,整石刻成,上端削锐,其上为碑盖,又上为介石,又上为椽,椽上为顶。”
色伽兰发现,冯焕阙的“扶壁”已不存,而据他所言,他在河南见到的石阙是有“扶壁”的,扶壁是用来巩固主体建筑的辅助措施,石阙的“扶壁”其实叫“耳阙”,形制与阙相似,只不过规模稍小。更令他心痛的是汉阙的生存状态:“诸阙多环以稻田是已,阙座浸入水中,不久将为水湮没。渠县有一无名阙,业已倾斜,崩塌之期谅不久矣。即不崩塌,亦必因其障碍农作,占据有限耕地,为人改作磨石,中国古迹因此而毁者甚多。”
1923年,色伽兰首次将石阙照片向世界公布,欧洲人大为惊奇,没想到中国竟然保存着2000年前的汉代建筑,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探险热;整整7年之后,《中国西部考古记》一书才由商务印书馆在中国出版。1939年,中国营造学社责任研究员、中国古物保管委员会专门委员梁思成和陈明达专程到渠县考察汉阙。
渠县赵家村西无名阙雕刻
“阙”,《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或“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石雕”。《诗经·郑风·子衿》说:“佻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左思在《蜀都赋》中描绘成都“华阙双邈,重门洞开”。这些诗词中的“阙”,便是城阙或者宫阙。甘肃张掖郭家沙滩一号汉墓曾出土过一件陶塑楼院模型,四周是城墙,前面双阙与城墙相连,应是汉代城阙、宫阙的真实写照。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是在灞桥看到残破的汉家陵阙,写下了这首《忆秦娥》。汉代的宫阙、城阙如今早已不见痕迹,后人看到的石阙,大多是陵阙,立在帝王将相、文武百官陵墓墓道两旁,是墓主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两汉时期,石阙曾经遍布大小郡县,而如今中国仅有29处石阙,大多已在漫漫岁月中崩塌损毁。
中国现存29处石阙。河南四处、山东四处、北京一处,其中始建于公元118年的河南登封大宝阙是迄今最古老的石阙;另外的20处皆在四川。谁也没有想到,在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地”的西南边陲,竟然保留着中国绝大部分石阙。石阙广泛分布在绵阳、雅安、梓潼、芦山、重庆、德阳、夹江、忠县、渠县等地,色伽兰分为东部渠县区、中部梓潼与绵州区、西部夹江与雅州区三大区域,又以渠县最为集中,在这里,你能看到中国四分之一的石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