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烂片”成了一个热词儿。照一些媒体的说法,某些高票房、低口碑的商业片可被归为“烂片”之列。有媒体甚至放言,中国电影正步入一个“烂片时代”。
“烂”与“不烂”并非一个先在的事实,它只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或一种口味。有人嗤之以鼻,也有人甘之如饴。好比有人爱去高档饭店用餐,也有人偏喜欢在路边排档大快朵颐。所以真正招骂的并非“烂片”本身,而是当下扭曲的市场格局,说穿了就是大锅烩。不管你是高档食客,还是排档吃货,一旦扎进电影市场,你就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只好在一口锅里刨食吃。什么时候,看电影也能和下馆子一样有得选,文艺青年去看他的艺术片,惊悚片迷们喜欢看他们的恐怖片。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这才是真正理想的市场格局。
这种格局就是传说中的分众化市场,它会充分尊重各类目标受众群的消费口味、消费能力和习惯嗜好,它把市场细分为具有不同功能和针对性的消费空间。电影市场化改革起步晚,形态初级,服务粗放,还需要更长时间来成长发育。
目前围绕高票房、低口碑所展开的种种话题,背后往往隐含着一种对市场秩序的不满和焦虑,倒不是因为什么“烂片”当道,而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式的不公,是一种“烂片”独占市场资源的恶霸习气。《小时代》一来,所有影院一哄而上,恨不得把所有影厅都排满,害得一些文艺小片几无立锥之地。
这一问题涉及市场的公平和秩序,要找到解决方案,分众化市场也不失为一条可选的路径。有人提出,全国30多条院线应采取分线发行,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戏,逐渐形成各自与众不同的发行和排片个性。如果这些设想能有机会在市场上逐一尝试,那么今天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不论是市场资源分配不公,还是一体化发行排片所导致高票房低口碑症结,才有可能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
(原文刊于7月22日《解放日报》,有删节,原题为《“烂片”多是个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