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拳亦舞 “体”悟国学——“鲲鹏太极”的国学渊源与特色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刘俊骧认为中国上古圣人编舞为民健身的典籍记载和汉墓马王堆中的导引图健身的文物形象,是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不仅值得体育界研究,舞蹈界亦应认真研究。“鲲鹏太极”中的“越女洗剑”、“女娲补天”、“朝天敬地”和“龙登云罟”等动作,就是将马王堆导引图的养生智慧吸收进来。
“鲲鹏太极”的九大特色
“性根天心种,命果地中成,润身寅漱玉,养心辰舞鹏。”这是刘俊骧每日生活的写照,也是他陶钧文思,视通万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皓首穷经,衰年编拳的追求。
1、亦舞亦拳,国学根源
“鲲鹏太极”亦拳亦舞,是国学之根脉,修养性灵之捷要。它用最短的时间让修习者掌握最高境界的中华武学太极拳法之根本和国学原典之精要。一般太极拳修习者,或强调养生健体,或强调防身技击,却很少探求它体现国学元典的根本精神。“鲲鹏太极”有配合动作的二十四首诗诀,分为“元亨利贞”四部,有的表现动作的文化内涵,有的体现内气的通贯,有的则表现中华文化的精要。开篇“无极太极一二三”以身体运动,体现道生万物的过程。诗诀“中正仁义爱静返”正是明末清初王宗岳的太极拳奠基理论《太极图说》最后由天道至人道的论释:“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这些抽象的哲理,以“抱虎归山”的招式,接问讯掌,从玄关、人中到膻中,表现天、道、人、心,又加了一个普爱众生的手姿。故而,以舞姿拳势体现原典精要,发现中华国学根脉,可谓“鲲鹏太极”第一个特色。
2、活桩行丹,本根浑圆
“鲲鹏太极”的桩功多样而深寓中华文化内涵,有“无极桩”、“泰定桩”、“川字桩”、“两仪桩”、“本根桩”、“井泉桩”、“马步高低桩”、“坎离桩”、“问禅桩”、“冲虚四合桩”和“浑元桩”等多种。它与坊间桩功不同之处:一是深含哲理,富寓教益;二是在行拳翩舞中进行,动静互补,练养相依,而桩功又有独特的踵吸贯十之法和国学诗铭之诀,活桩行丹,内求本根,外达通寰。同时以精练如金的经典箴言,修身润心励志端行,可谓古今未有的一大特色。
3、掤履挤按,八卦对演
1956年,刘俊骧入北京师大中文系,得遇梁式八卦掌名师郭古民先生和吴式太极拳名师王培生先生。刘俊骧数十年来与王培生老师不断切磋,对他在拳道武学上的独特发展可谓心领神会。王先生把揽雀尾八法与易经之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先天八卦对应,从人体三节的虚实中找出阴阳爻象,这是前人未言及的,更不用说身上练出来。以动作体悟抽象概括宇宙万象的八卦符号,且在虚实劲力上清晰地表现吾人身上的阴爻、阳爻,使人一旦掌握“震仰盂、艮覆碗、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与“挤、肘、采、挒、捋、掤、按、靠”太极揽雀尾八法对应的口诀,就终身难忘,以最简单的体悟,学会国学基础中最难掌握的学问。明白这些动作的刚柔,则养生与技击的价值倍增。诸多用语言无法完全阐释的深奥哲理,却看通过肢体语汇形象地表达。是故,以动作体悟抽象哲理,简明便捷,是“鲲鹏太极”的第三个特色。
4、循经归窍,竹影月沼
意念是东方人体文化一切修炼术法的根本要义,是修炼的起点,也是归宿。不管是高深神秘的内丹修炼追求的沟通两重天地的“玄关一窍”,还是各派导引术法追求的“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没有意念的帮助难以达到效果。“鲲鹏太极”的用意不用力正在于此。所谓“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着相,无意落空。绵绵若存,似守非守。细雨润物无声,深泉清溪淡流”,体悟循经守窍,且似有若无,正是“鲲鹏太极”的第四个特色。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