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非洲鼓敲响在什刹海

时间:2013年05月0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解 瑂

什刹海“鼓聚”现场

  每到周日下午,北京什刹海边总是聚集着十几位非洲鼓的爱好者,他们在一起击鼓为乐,称这个活动为“鼓聚”。“鼓聚”的组织者叫刘雍,几年前接触非洲鼓,从此喜欢,苦学苦练成了行家,在烟袋斜街开了一家鼓店,卖鼓也为普及非洲鼓乐。因此卖鼓的和买鼓的,教鼓的和学鼓的,渐渐在刘雍身边聚成一个群体,“鼓聚”从此形成,一敲就是四年,成为每个周末什刹海边十分抢眼的一道风景。常有中外游客经不住鼓声的诱惑,冲进鼓圈实践一把。刘雍每次也常备着几只新鼓,不吝惜新人试手。“鼓聚”的参加者有年轻白领,也有临时凑热闹的外地打工族,几个骨干因此又建了一个“辛巴鼓乐队”,经常会在不同场合,展示鼓技,奏响激情。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广告节上,刘雍也带着辛巴鼓乐队登台表演,一展“鼓风”。

  其实,像北京什刹海边的“鼓聚”,已经在福建、四川、河南、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很多城市兴起。非洲鼓是来自西非的一种鼓乐,当地人用一整节桃花木挖空中间,蒙上牛皮或山羊皮,绑上皮条,在鼓身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就完成了一只原始的手工非洲鼓。在西非,鼓不仅是一种乐器,还是人群交流的工具,情感表达的媒介,甚至战时鼓动冲锋的信号……非洲鼓在鼓面的不同区域能打出高、中、低三个基本音;复杂多变的节奏则是鼓的灵魂。而“鼓”和“舞”在斯瓦希里语中同为一字,在击鼓中高歌狂舞,用身体尽情宣泄生命的能量和热情,祭神庆丰,娱乐尽兴,是非洲人最原始最奔放的情感表现方式。

  这种来自非洲的原始乐器,在一系列中外乐器中几乎排不上名次,甚至在各个正规的音乐剧场难登大雅之堂,却从非洲本土发展到美洲,又从异国引进中国,跨地域跨文化跨种族,像一朵小花在中国民间滋生旺盛成为气候,吸引不少年轻人学习操作,它的魅力何在?参加“鼓聚”的鼓者说:学习非洲鼓门槛低,演奏方式容易掌握,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坐在一起打鼓,大家在鼓声中寻求统一的节奏,找到声音的共鸣。非洲鼓打起来那种震撼魂魄的激情,会让我们这些在文明中浸染太久的东方人,有一种自然的渴望和冲动。一位年轻女教师说:“我很小的时候学过电子琴,后来就没时间练琴了。但自从每个周日来后海参加‘鼓聚’,我的兴致和积极性很高。打鼓的时候会很专注,注意力集中,人的情绪通过复杂的节奏得到释放宣泄,身心在鼓声中减压。所以忙碌了一个星期,很期盼周末来这里享受‘鼓聚’。”一个外号“笨鸟”的中年男人是鼓聚的“老人”,每次“鼓聚”,他打得最尽兴。但他的鼓不是正宗非洲鼓,而是铁皮的化工油漆桶。旁人看着有点搞笑,但他说,鼓打到一定境界,尽兴的已经不是手下打的是什么鼓,而是你全身心体会和沉浸于击打的过程。

  也许,这就是非洲鼓之所以吸引鼓迷的魅力所在:不需要严格训练,简单而可以尽情投入,以致激扬生命。一种娱乐,不经意间融入文化的理念。音乐,就在你的身边,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


(编辑: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