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网络时代虚拟、开放、自由、平等的属性决定了其与生俱来的“狂欢”特征。艺术批评不再是个人的事情,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但同时,批评的精英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多数网民对各种艺术事件的评价颠覆了少数批评家的声音,言论的自由尽管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但人们在网络批评的狂欢中随波逐流,难免会丧失理性的价值判断。正如前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狂欢理论中所阐释的那样,当人们走上狂欢节广场,就可抛弃常规生活、繁文缛节和所有一成不变的教条和准则。这一理论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与今日充满狂欢精神的网络批评现象找到了契合之处。我们更要深化对网络时代艺术批评的思考:因其狂欢化的本质特征,必将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这需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目前最流行的网络平台——微博,给国内的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艺术圈内的各种新闻也会在第一时间覆盖每一个人。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当5分钟的“批评家”。比如去年年初平面设计师陈绍华的龙年邮票一经面世,便在网上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你方唱罢我登场,成为一次盛大的网络狂欢。而自从微博诞生以来,艺术圈网络骂战频发,双方因对某件具体事情的不同见解,而引发不同“阵营”之间的对立,许多名人、专家纷纷被拉下水。此外,也有人戴着面具匿名发言,以一种幽默的姿态加入这场网络批评的狂欢中。比如一位微博名字为“阿特姐姐”的微博用户以她(他)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对圈内相当内行的爆料迅速在微博上走红。“阿特”,是英文“ART”的音译,就是艺术。“阿特姐姐”所爆料的也正是艺术圈的“那些事儿”。她(他)像是一个艺坛揭秘者,一定程度上也引导了一些艺术初学者和那些并未太有主见的年轻艺术爱好者的想法。我们甚至不知道“阿特姐姐”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隔着电脑,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互联网刚诞生时期的一句名言,它准确地预言了网络时代的本质特征——虚拟性。当然,这又是一个利弊共存的特征。正因为其虚拟性,除了运用某些专业的追踪手段,我们无从考证一个网民的真实身份(实名制除外),这就为一些想表达真实想法,但又不希望暴露身份的人提供了发言的平台。“阿特姐姐”正像是一个参加狂欢节的人,女扮男装亦或是男扮女装,上了互联网正如走上狂欢节的广场,可以抛弃真实生活中的身份。
在传统媒介主导信息的时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一直统治着信息的传播,观众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信息传播的状态,缺乏自我观念和意见的表达,一切唯主流价值观所操控。而网络媒体崛起后,传递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传统媒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微博上接受信息的传播而非从电视上看新闻联播,已经成为趋势。公众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交换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个人的声音可以瞬间被放大到无极限。但同时,我们对微博上的每一条消息并未经过理性的判断便会瞬间转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无暇思考,快餐化的艺术批评成为今日艺术界的主导。西方著名艺术批评家文杜里曾说过他的研究工作的开始只是由于想要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众说纷纭的评论意见中如何分辨出比较正确的艺术批评。然而网络革命伴随着后现代充满悖论和矛盾的生活展开,最深刻的东西必须通过嘲弄来表达自我。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狄更斯这段《双城记》中的名言仿佛是对今日的谶语。网络传播中因强调平民化的嬉戏,解构了神圣的权威,挑战了精英分子所代表的主流价值体系。一位身份莫辨、男女莫辨的“阿特姐姐”却坐拥超过9万的“粉丝”数目,这几乎超过了微博上任何一位实名认证的艺术批评家或艺术史学者。这是公民意识凸显的必经阶段,但我们要警醒的是,艺术批评在碎片化、游戏化的只言片语中变得轻佻和经不得推敲。狂欢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丢掉理性,丢掉价值标准。非理性和盲目的网络狂欢式批评行为可能导致精神与价值标准的迷失,甚至演变为商业或利益上的炒作。我们要做到的是,在狂欢的浪潮中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要客观、理性地对待艺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