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探秘元青花的前世今生——记第二届国际元青花研讨会

时间:2012年12月0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云 菲

元青花龙纹梅瓶

元青花鸳鸯莲池纹罐

元青花鱼藻纹盘

  如果说,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令观众们大饱眼福,尽享欣赏之美的话;那么,12月1日至2日由上海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元青花研讨会则意在探秘。这一民间收藏盛会,汇集了中国各地的元青花收藏爱好者、文博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蒙古国博物馆、伊朗国家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的研究者,试图重构、解读元青花的前世今生。

  固步自封的落后性和相互攻击的散乱性

  元代,蒙古人入侵,致使宋代留存的景德镇瓷窑多被毁坏,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瓷器工艺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那就是白底青花这一样式的广泛应用。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主任雷从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元青花时的情景,“那是在1983年,我奉命从保定调集3件展品,用一张旧床单就把它们搬到了北京,而后又有4件从高安调到北京展出,其中3件还被送到6个国家展出。当时就感到这种器物很美,极具研究价值”。雷从云说,元青花是个很有意思的课题,有着很多积极的参与者,但也令人有些灰心。多年来,文博收藏界对于元青花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与预计的相去甚远,元青花的数量、等级、类型要比我们已知的丰富得多,它的胎料、发色、器形都大有来头。

  长期以来,民间有无元青花、对于元青花存世量的估判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一方面,文博专家们大都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认为国内外馆藏加起来在400件左右;另一方面,民间收藏家们则呼吁“发现一件、承认一件、保护一件”,不要再让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或流落街头。当然,这其中不乏部分专家存在固步自封的落后性和部分民间收藏家抱有相互攻击的散乱性。

  身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元青花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对蓝彩的巧妙运用,更因其独特的审美创造名扬海外市场,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但是,中国乃至世界对于元青花的了解时间还很短。众所周知,元青花是在上世纪被国外学者率先发现的,这也导致国外确认后国内专家才认可的现象屡见不鲜。上海收藏家张建国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元青花作为大量使用的日用器和出口器,产自民窑,基本上不留铭文;二是中国瓷器的生产初衷是实用器,在使用中多损毁,保存较少;三是对国外市场炒作价格的错误理解和传播。

  也正因此,在景德镇,很多人趁机大量仿制元青花。“基本手法是仿麻昌土的胎料气孔,用竹签踢泥,仿凹陷感;用天然矿物钴料绘制纹饰;人为添加铁粉,仿苏麻离青料的铁锈斑、黑斑、锡光斑;仿鸭蛋青釉料,多次施釉使之肥厚莹润等,再将其精心做旧后,经个人、古玩市场、拍卖行等推向市场。”广西收藏家张国兴透露说。

  “元青花的DNA”与“文物指纹学”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得元青花的真假鉴定成为核心问题。“是何种物质造成的?为何只有元青花中才有这种特殊物质?是烧制出窑时即有,还是出窑后历经几百年后才慢慢形成的?”浙江收藏家周尚全一连串的发问表明,如果仅以元青花的青黑色凝聚斑中有无锡光斑来断定真假,是不科学的。

  的确,元青花的鉴定并非易事。与其他古瓷相比,正式被认可的元青花本就有限,能看到真品并上手的机会不多,收藏的人更少。元青花研究、鉴定与收藏始终处于初级阶段,尚没有形成客观的理论体系,也缺乏规范的鉴定方法和认证体制。

  据悉,目前元青花的鉴定方法主要靠目测,也就是说,“眼学”仍占有主导地位。在鉴定过程中,人们多注重器物的造型、胎骨、工艺、绘画纹饰、釉色、包浆、有无使用痕迹等,对内在元素与变化规律研究甚少,缺乏统一的标准,更无法量化,只能凭借鉴定者个人的学识、经验积累和道德水准等下结论,鉴定结果往往争议很大。一些民间收藏家认为,这无疑束缚、禁锢了元青花鉴定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在各自的探索和实验中,张国兴利用40至60倍光源显微镜,在青花浓聚处观察,看是否形成次生物痕迹——微生物斑,也被他称为“元青花的DNA”,再结合器形、纹饰、写款、包浆等进行综合判断。“近几十年烧制的瓷器,时间短,微生物来不及吞噬其中的铁元素等无机矿物,未能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尤其是新仿的,更不可能有典型的微生物斑。”他解释道,没有微生物斑的不一定不是古瓷,但有微生物斑的一定不是新瓷。

  辽宁收藏家姚义则致力于“文物指纹学”研究,分析至正年西亚型元青花所用钴料、釉灰等原料,尝试对釉料配方和组成进行探讨,通过苏麻离青烧制青花瓷的检测数据,以及对景德镇元末传统配方进行科学分析,寻找出有规律的普遍共性。“截至目前,所有仿元青花均忽略了一些细节。”他说,在“眼学”过关的情况下,利用能量色散X-荧光检测,可以给出简单、粗略判别至正年西亚型元青花的数据:K5%、Na2%、Ca10%、A110%、Mn/Co0.7、Mn/Fe0.07。

  此次会议期间,全国各地的民间收藏家和马来西亚收藏家还带来了近70件元青花实物,上海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元青花研究所所长许明表示,这些展品中,有些与伊朗、土耳其、蒙古国、英国的馆藏相同,有些则不被文博界所熟悉,甚至还有一些是远离馆藏的器物,但却真实代表了民间元青花的收藏水平,对它们的选择权、评判权会交给与会者和国内外专家来审定,希望借此进一步推动国内关于元青花的学术研究。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