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成就及其影响
电影、电视文学
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产生并兴起于二十世纪。共和国建立前的电影文学相对薄弱,电影艺术主要是戏剧艺术的移植,稍晚开始从小说改编,也有翻译的外国电影剧本,真正属于创作的剧本很少,而且大多都是拍摄简单文本。文学价值较高的电影剧本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最早的电影作品有《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申屠氏》《空谷兰》等;尔后有《春蚕》《渔光曲》《风云儿女》《夜半歌声》等;直到《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清宫秘史》《乌鸦与麻雀》等,从而展示出电影文学的确立与成熟。共和国建立后的十七年,是主流电影文学的兴盛阶段,代表作品有《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白毛女》《青春之歌》《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上甘岭》《武训传》《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五朵金花》《李双双》《早春二月》《农奴》《英雄儿女》等作品,而且主要是从小说和戏剧改编移植过来,原创作品仍然较少,作品印烙着当时社会与时代的标志,激扬着现实主义的浓郁气息。文化大革命十年及其过后的几度岁月,产生影响的电影文学有《决裂》《反击》《闪闪的红星》《创业》《海霞》《小花》《归心似箭》《泪痕》《甜蜜的事业》等作品,虽然有公式化、概念化、单一化的明显痕迹,但其中也有一定的观赏性。新时期的电影文学,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最先出现的《黄土地》《红高粱》和《城南旧事》等作品,实施了一次电影文学从观念、主题、内容到结构、模式、手法、风格和艺术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从此开始了电影文学的新探索、新尝试和新变化,将中国的电影文学推向了全面振兴的繁盛巅峰,而且以崭新的风姿步入了世界电影的大潮。电视文学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的作品是《一口菜饼子》《有一个青年》《永不凋谢的红花》等,从而开始了电视文学的起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电影文学创造的新标高,电视文学创造了发展和繁荣的崭新天地。主要作品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渴望》《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雍正王朝》《大明宫词》等,不仅开创了受众面的历史纪录,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模式,并且对文学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和消解。中国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的作家队伍规模浩大,其中产生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田汉、夏衍、欧阳予倩和洪深等作家,他们为中国的影视文学做出了奠基与开拓的杰出贡献。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新型文体,它萌芽和起始于三十年代前后,随着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而逐渐生长起来。它受当时的时代变革与社会革命的强烈需求应运而生,因此它是中国工业革命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梁启超、阿英、瞿秋白和陈独秀对报告文学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谢婉莹、茅盾、叶圣陶和夏衍是早期的报告文学主要作家;柔石、碧野、丘东平、骆宾基、郁达夫、臧克家、梁瑞瑜、宋之的、萧乾等人是报告文学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家;沙汀、杨朔、周立波、刘白羽、范长江、雷加、周而复、吴伯箫、陈荒煤、欧阳山等人是报告文学走向繁荣和成熟的中坚作家;胡风、袁殊、周钢鸣和周行等人对报告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做出了贡献。共和国建立后至文化大革命,魏巍等作家的英雄报告文学,刘宾雁等作家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穆青等作家的先进人物报告文学,体现和代表了这个时期主流文学的创作主旨与艺术水准,参与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改造斗争与民众建设热情。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以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刘宾雁的《人妖之间》为开端,将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个阶段的报告文学,引向创作的深入与艺术的转型。在这个报告文学全面繁荣的辉煌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方阵,理由、陶斯亮、柯岩、祖慰、孟晓云、刘真、张俊彪、徐刚、苏小康、麦天枢、李延国等报告文学作家,在新时期都奉献了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共同营造了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
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在二十世纪经历了几起几落的盛衰与发展。中国传记文学从古典写作到现代写作的嬗变,是由梁启超、蔡元培、章炳麟、陈去病和徐自华等革命作家发起并实践的。五四运动以后开始了现代传记文学的白话写作,胡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沈从文、瞿秋白、谢冰莹等人的自传文学,张默生、朱东润、吴晗、萧红等人的平民传记和历史人物传记,构成了这一发展阶段的传记文学主流趋势与整体生态。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传记文学从初步发展到一度衰落,然后便是新时期的大兴盛和大繁荣。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溥仪《我的前半生》等,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传记文学的主流创作浪头。文化大革命阶段,仅有彭德怀《彭德怀自述》,陈白尘《牛棚日记》,以及其它几本寥寥可数的传记文学作品面世。新时期以来,掀起了传记文学的创作浪潮,曾志、柯岩、叶永烈、王朝柱、权延赤、毛毛、张俊彪、陈晋等作家的政治人物传记;杨绛、刘白羽、韦君宜、章诒和等作家的作家和学者传记;廖静文等人的艺术家和明星传记;魏根发等人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以及历史人物传记;朱东润等人的普通百姓传记;同时,郭久麟、全展、何元智等评论家在新时期传记文学研究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共同创造了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多年传记文学的发展历史。
港、澳、台和
世界华人华语文学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发展过程中,台湾、香港、澳门和世界华人华语文学始终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以最早融入世界文学洋流,而独葆着奇特的品格与神妙的魅力,从而对新时期大陆文学的革新与开放起到了一定的催化和导引作用。台湾的文学进程中,林海音、吴浊流、陈映真、梁实秋等人的怀乡小说和散文;戴望舒、纪弦、洛夫、余光中等人的现代派诗歌;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等人的现代主义小说;还有琼瑶的言情小说;高阳的历史小说;古龙的武侠小说;张晓风和李昂的女性主义小说和散文;聂华苓、於梨华和三毛的海外题材小说和散文;施明正和陈映真的政治小说;李敖的批判杂文;以及李曼瑰、姚一苇、赖声川等人的戏剧;侯孝贤、杨德昌、李安等人的电影,共同推动着台湾文学不断前进的历史步伐。香港文学发展过程中,谢晨光和侣伦早期的城市小说;舒巷城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斯和西西等人的实验小说;金庸和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依达、亦舒等人的言情小说;唐人等人的历史小说;倪匡等人的科幻小说;还有来自大陆的陶然等作家,以及来自台湾和海外的施叔青、余光中等作家;同时李碧华等人的电影文学,等等,共同组合了香港文学从现代的新文学,行进到后现代性兼具世界文学特性的交响合唱的崭新阶段。澳门文学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由大陆来澳门的作家茅盾、夏衍、端木蕻良、张天翼、秦牧、紫风等人开拓和创建,方才开始起步,接着出现了一个相对发展的兴旺期;但进入五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末期,始终滑入一个漫长的沉寂阶段而难以振兴;在澳门临近回归祖国的八十年代起始,再次掀起了文学发展的新潮。澳门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都有不同的发展和成就,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和电影电视文学尚未出现发展的迹象。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百年文学中,产生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华人华语文学作品,极大地丰富和扩充了中国的百年文学。
中国的文学像长江黄河一样奔腾不息,源远流长,浩瀚壮阔,流光溢彩。先秦散文,《诗经》《易经》《论语》《道德经》《史记》《汉书》《左传》,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诸子百家,屈原、杜甫、李白、白居易、李清照、诸葛亮、岳飞、关汉卿、曹雪芹、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变形夸张、梦幻荒诞、讥讽幽默、滑稽变异、后现代主义……中国二十世纪的百年文学,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伟大和不朽的传统文学,借鉴和汲纳了世界科学和先进的优秀文学,因而它既是中国的百年文学,同时也融入了世界文学的整体流系。
(选自2012年8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第一卷第一篇绪论第四章,本报有删节。修编委员会主任杨昭光、张俊彪,主编张俊彪、郭久麟)
(编辑: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