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成就及其影响

时间:2012年11月3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俊彪

  小 说 

  小说是二十世纪文学发展的中坚和潮头,始终对于整个文学的进步、发展和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国家和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广大民众对清朝的腐败没落极度失望,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开始兴起,小说革命随之展开,由此便产生了一批暴露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还出现了以揭露社会各个领域腐朽和黑暗的通俗写实小说,形成了当时的黑幕小说。这个时期,鸳鸯蝴蝶派的婚姻情爱小说,以及武侠英雄传奇小说也十分活跃。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河,在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思潮影响下,小说创作掀起高潮。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以及乡土文学系列作品,完美地实践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整合,成为现代文学创作的目标与方向,并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作家群体。郁达夫和叶绍钧等人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审美小说;罗家伦和俞平伯等人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问题小说;冰心的女权主义小说;蹇先艾、台静农和王鲁彦等人更是将乡土文学推向了一个难以企及的新高度;周作人和胡适等人在文学理论与小说批评方向都有不凡的创见,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和开拓做出了杰出贡献。小说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更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家阵容强大,创作繁荣,流派并起,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形成鼎立之势,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大量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尤其是苏联文学和法国文学极度扩散,迎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黄金时期。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阵营颇具规模,茅盾、蒋光慈、丁玲、胡也频、柔石、张天翼、萧军、萧红、艾芜、沙汀等人都是这个主流文学群体的骨干作家。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畸形兴旺,产生了这个地域的海派现代主义作家群体,主要代表人物是穆时英、施蛰存、巴金和刘呐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知识分子作家队伍的京派审美文学形成气候,中坚作家是沈从文、老舍和萧乾。而且,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几乎都参与了这一阶段的文学批评与小说理论,长篇小说《子夜》《家》《骆驼祥子》《边城》等就是当时引起评论家广泛关注和最具代表性的杰出作品。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张恨水、刘云若和还珠楼主等作家创作的广为流传的社会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推动了通俗小说的前进步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统治区和日本侵犯区的现实主义小说走入低谷;现代主义等颇具先锋探索意味的小说创作虽未形成气候,但也有张天翼、钱钟书、沙汀、艾芜、路翎、冯至、汪曾祺、萧红、端木蕻良、师陀、骆宾基等作家的不懈努力;《围城》等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张恨水和张爱玲为写作主将的通俗小说继续进入佳境。解放区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的主流写作为趋向,涌现并成长起来一批优秀作家,丁玲、赵树理、孙犁、周立波、阮章竞、孔厥、马烽、西戎、袁静等都是成就卓著的人物;《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小二黑结婚》和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等代表了解放区小说的整体水平,而且小说创作是朝向革命性与大众化的趋势在快速发展。

  当代小说是从共和国建立之际开创并奠基的,它承袭了延安时期以来的解放区主流文学的创作风格与发展态势,时至文化大革命,既是它的开创时期,也是它的鼎盛阶段。当代小说创作的奠基之作,是描写战争和革命历史题材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刘白羽《火光在前》,徐光耀《平原烈火》,刘知侠《铁道游击队》,高云览《小城春秋》,李英儒《战斗在滹沱河上》,孙犁《风云初记》,柳青《铜墙铁壁》,杜鹏程《保卫延安》等;表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题材的作品,赵树理《三里湾》,秦兆阳《农村散记》,康濯《春种秋收》等;以及路翎、峻青、王愿坚和李准等的中短篇小说新作。小说创作形成的冲击波,是极具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一批敢于直面现实生活矛盾与问题的作品,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以及骆宾基、秦兆阳、康濯、李准、陆文夫等作家的同一思潮的中短篇小说。小说创作掀起的高潮,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再现革命战争题材的是,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雪克《战斗的青春》,刘流《烈火金刚》,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和《迎春花》,梁斌《播火记》,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是,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浩然《艳阳天》;还有李准《李双双小传》,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茹志鹃《百合花》,以及赵树理和马烽等人的社会问题小说;还有姚雪垠历史题材的小说《李自成》,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等,这些引起社会广泛反响的作品,代表了当代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其发行数量的巨大和阅读范围的广泛深入,几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况,标志着当代小说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同时,冰心、金近、严文井等作家也为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与发展,带头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丰富和完善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生态。文化大革命十年,小说创作基本上处于凋零阶段,主要作品是《创业》《金光大道》《闪闪的红星》等带着强烈政治意识和时代特征的小说;同时还出现了广泛流传的手抄本小说,其中比较优秀的是《第二次握手》《晚霞消失的时候》等作品,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学性。

  文化大革命之后直至二十世纪末期,是当代小说全面快速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时期,小说的创作空间进一步拓展,小说的创作风格呈现出一派多元纷生的自由境况,小说的表现形式和题材领域空前开放,小说的借鉴范畴和理论探索极度宽泛,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旨趣日益凸显出来,小说的文学规律和作家的个性追求开始获得认同与尊重,这都体现为新时期小说的社会要素与时代特征。整体而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小说,是以人的文学与艺术的文学为其发展主潮;而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成,在现代商业文明与后现代化文明的双重影响和制导下,小说的商品化、世俗化和泛众化浪潮,日趋严峻地对小说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构成难以避免的解构与消蚀。新时期的小说是以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不断繁荣,进而推动长篇小说的逐浪高涨。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催生出“伤痕文学”的兴起潮涌;莫应丰《将军吟》,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杰英《罗浮山血泪祭》,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陈国凯《代价》等开启了现实主义朝向文学本体回归的审美坦途,对当代文学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义。紧随其时,小说写作朝着思想深度与历史纵深阔步挺进,掀起了“反思小说”的汹涌浪潮。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祭起了反思文学的旗帜,刘真《黑旗》,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叶文玲《心香》,韩少功《西望茅草地》,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古华《芙蓉镇》,路遥《人生》,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谌容《人到中年》,王蒙《蝴蝶》,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叶辛《蹉跎岁月》,韦君宜《洗礼》,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共同实践着现实主义深化的文学之路。与此同时,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成为“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从而引发了改革小说的创作热潮,张洁《沉重的翅膀》,柯云路《新星》,苏叔阳《故土》,贾平凹《浮躁》,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以及蒋子龙此后的《燕赵悲歌》等,不仅成功地展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真实地反映和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与时代风云。尔后再起的是“寻根文学”的创作大潮,缘起的作品是吴若增《翡翠烟嘴》,汪曾祺《受戒》,王蒙《在伊犁》,代表作家是韩少功、阿城、张承志、王安忆、陆文夫、乌热尔图、张俊彪等,主要作品是《归去来》《棋王》《孩子王》《遍地风流》《黑骏马》《北方的河》《小鲍庄》《美食家》《省委第一书记》等,从而实践了文学在承载精神内涵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融会注入文化意识,更深地开掘文学作品的历史纵深感与社会广阔面,更大限度地增强文学作品的沧桑、悲壮、博大和深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个性风格与美学意蕴旨向。这个时期,还相继出现了现代派小说、先锋派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和女性小说等文学潮流,以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残雪《黄泥街》,莫言《红高粱》等为代表形成了现代派小说群体;以马原《拉萨河女神》,洪峰《极地之侧》,苏童《平静如水》,余华《古典爱情》等为代表形成了先锋派小说群体;以刘震云《一地鸡毛》,刘恒《狗日的粮食》,池莉《烦恼人生》,方方《桃花灿烂》等为代表形成了新写实小说群体;以陈忠实《白鹿原》,王安忆《长恨歌》,刘斯奋《白门柳》,张炜《古船》,格非《雨季的感觉》,张俊彪《幻化》三部曲(《尘世间》《日环食》《生与死》)等为代表形成了新历史小说群体;以铁凝《大浴女》,张洁《无字》,陈染《私人生活》,林白《回廊之椅》,徐小斌《双鱼星座》等为代表形成了女性小说群体;同时活跃着以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冯骥才、林希、刘恒、王朔等为代表的新京派小说作家群体;以徐怀中、黎汝清、李存葆等为代表的军旅小说作家群体;以徐兴业、唐浩明、二月河等为代表的历史小说作家群体;还有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等。雷电激荡的社会变革,波澜壮阔的文学思潮,风云际会的小说创作,共同构筑起二十世纪最后一个阶段的小说鼎盛壮景,不仅全方位立体式地揭示了这个时期社会变革与时代前进的历史画卷,而且多角度深层次地透析了这个阶段民族的精神文化与人性的灵魂境界。

  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在二十世纪中国有了极其快疾的发展。清朝晚期的汉剧、京剧、秦腔以及其它剧种日益丰富,剧本基本由历史小说和民间故事改编而来。梁启超的《劫灰梦》开启了戏剧改良运动的先河;汪笑侬是最早配合社会运动改编和创作京剧的重要作家;黄吉安在近代川剧改良运动中成就卓越。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兴起,原本已经存在于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话剧因素,在欧洲话剧的影响下,中日战争后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了较大的宣传作用,五四运动之后逐渐发展起来,剧本多为翻译改编的外国作品,最具影响的是曾孝谷根据林琴南翻译的美国斯陀夫人的小说《黑奴吁天录》改编的七幕剧,充满反对民族压迫的正义情感。当时的胡适、钱玄同、丁西林等在现代文明新戏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起到了开拓性的先导作用。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曹禺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等,标志着话剧文学的成熟与艺术审美的完善。郭沫若、夏衍、田汉、李健吾、欧阳予倩、洪深等都是这个时期戏剧文学的代表人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解放区的革命戏剧创作进入高潮,主要趋向是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和革命化,成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宣传鼓动产品;国民党统治区和日本侵犯区的戏剧文学,也朝着抗战文学和国防文学的主流创作趋向发展。在这个阶段,新编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等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开创了现代歌剧的崭新风格。郭沫若、田汉、贺敬之、魏风、阳翰笙、夏衍、吴祖光、宋之的、于伶、欧阳予倩、曹禺、阿英、茅盾、陈白尘、沈浮、洪深等是这个阶段的重要戏剧作家。解放后的十七年,话剧文学在发展与探索中继续前进,老舍《茶馆》《龙须沟》《西望长安》等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初期话剧文学的新高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海默《洞箫横吹》等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生活与人物内在心理;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曹禺《胆剑篇》,丁西林《孟丽君》,吴晗的京剧《海瑞罢官》等掀起了新编历史剧的创作高潮。这些作品都在这个时段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反响,同时也为众多的作家造成了此后的政治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幸遭遇。在这个时期,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刘三姐》《红珊瑚》《阿诗玛》产生了广泛而又持久的社会影响,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代表了这个时期戏剧创作的整体水平,也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文学主旨。改革开放以来,戏剧文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鼎盛阶段。新时期戏剧文学的开端作品是,金振家和王景禹《枫叶红了的时候》,白桦《曙光》,苏叔阳《丹心谱》,宗福先《于无声处》等,他们率先突破了文学的禁区;新时期戏剧文学的探索与创新作品是,高行健和刘会远《绝对信号》,高行健《车站》,刘树纲《一个生者对死者的访问》等,他们推进了中国戏剧文学与世界戏剧艺术的对接与整合的前进步伐。


(编辑:路涛)
共3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