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摄影创作的三点思考

时间:2012年09月23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靳国君

  摄影创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大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这是那个时代使然。我们不可进行时代错置的对比,不可进行思维错位的衡量,能跨越的只能是自己。对先辈和同行怀有敬畏之心、学习之意,是跨越自我的起点。

  当下,有三个领域急需摄影家实现理念和实践上的自我跨越。一是山水摄影。许多同行著文认为,山水摄影陷入了危机,记录式拍照,千片一律,万片雷同,有的甚至提出远离山水摄影,我看这只是抒愤之言。其实,山水摄影是远离不了的,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从古画到今,还在画,山水摄影也要摄下去。这是因为,山水能够唤起人们的美感和情趣,触发热爱大自然和享受大自然的情愫。山水摄影的趋同化、同质化,其表现是形式单一,构图、用光等相似,多数作品在重复别人,也在重复自己。突破山水摄影的现有状态,是摄影家的共同创作指向。近几年陆续有摄影家将山水摄影与人类生存状态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改变山水摄影的记录式拍照,注入了新的理念,这是令人鼓舞的尝试、积极的探索。这些摄影家的成功经验提示我们,改变山水记录式拍照的现状,必从创意的突破开始,这是登山临水唯一可行的路径。

  二是意念摄影。对于为表达个人的意念,采用拼放、迭印等PS加3D技法创出的作品,许多人称之为“艺术摄影”或“创意摄影”。笔者认为,这种称谓不准确、不科学。因为摄影是艺术,一切成功的摄影作品都是作者的创意,都具有艺术性,并非单是这类摄影所独有。阿诺德·纽曼说得好:“绘画是创造性造型,摄影是创造性选择。”所谓“艺术摄影”或“创意摄影”,它的影像和内涵是在表达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意念,而现实生活中又不存在表达这种意念的整体拍摄对象,作者只能用拼放、迭印等PS加3D技法去制作。这类作品,虚构的影像情景及其内涵核心是意念的表达和表现,这是这类作品给人视觉的第一印象,如此利用虚构情景表达和表现作者的意念,是它所独有的创作方式,因而笔者认为,对于仿中国水墨画或仿西方绘画的“艺术摄影”,莫不如仍称其为“画意摄影”;对于“创意摄影”,称其为意念摄影较为确切。意念摄影被西方一些艺术家所推崇,被画廊和市场所青睐。我国的广大读者,对意念摄影有陌生感和观赏上的隔离感。我们不能因此而歧视它,它可以做为一个流派而存在,虽然这个流派的人数较少。同时,也不要因为这类作品有画廊和市场的青睐而趋之若鹜。各人有各人的价值观,各人有各人的艺术追求,摄影创作跟风跑,往往得不偿失。检验摄影作品生命力的是广大读者和时间。

  三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一直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居于摄影的主流地位。这是因为,纪实是摄影的核心功能。摄影起始于纪实,发展于纪实,摄影的各种流派也衍生于纪实。以布列松为代表的纪实摄影家们和他们的作品,至今还受到摄影家和读者的尊崇,研究他们的表现艺术,品味作品的文化内涵,说明了他们作品的思想抒发方式和艺术魅力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外国一位摄影家曾说:“纪实摄影死了。”我看,这位先生是极而言之。纪实摄影还在发展,它不但没有死去而且还在快乐地活着。陈复礼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由写意摄影转向纪实摄影,80年代后期创作了《多多益善》、《故枝之恋》等优秀作品。他说:“画意只是手段,写实才是目的”;“艺术要有益于人民而不是自我陶醉”。我国当下有一批年轻摄影家,陆续拿出的专题纪实作品,颇受好评。其实,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摄影,都离不开纪实这个摄影的基本元素。试想,即便是意念摄影离开了纪实的素材,其不就变成了空镜头?我们曾一度以纪实摄影为尊,贬斥其他流派,这是不恰当的。而今,跟风否定纪实摄影也违背了摄影自身的规律。笔者认为,肖像摄影、人体摄影、体育摄影、戏剧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等,本质上都属于纪实摄影,试想,没有了纪实摄影,摄影还能剩下多少广大读者认可的东西?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