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界专家盛赞广东民族乐团“粤韵飞扬”音乐会 开创民族音乐清新之风
“五架头”是广东民族音乐最具特色的音乐形式之一,在“粤韵飞扬”音乐会的演出中深受观众欢迎,图中前排就座的五位,从左到右依次是椰胡、高胡、扬琴、笛子、秦琴的演奏家,他们当晚演奏的曲目是“五架头”与乐队《扣连环》。
9月2日晚,广东民族乐团献礼十八大的音乐会“粤韵飞扬”在国家大剧院奏响。音乐会在欢乐激昂的民族乐曲《赛龙夺锦》中开场,从客家汉乐《迎仙客》到潮州大锣鼓《春满渔港》,从二胡与乐队《弦意岭南》到民族管弦乐《花朝月夕》,从极具广东地方特色的乐器组合“五架头”到乐曲《粤风》,整场音乐会风格浓郁,优美动听。演奏家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两度返场,最后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广东音乐《步步高》更是掀起了音乐会的最高潮,观众伴随乐声节奏,掌声齐鸣,气氛热烈。在欣赏过这场具有鲜明岭南特色、又不失大型管弦乐演奏气势的音乐会之后,9月3日,文化部艺术司、广东省文化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召集首都音乐界专家齐聚一堂,对这台音乐会创作、演奏方面的有益尝试,以及职业化之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讨。
>>在坚持地域特色的同时拓展艺术的多样化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虽为官员身份,但他学习音乐出身,获音乐学博士,尤其对民乐有较深入的研究。他评价这台音乐会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非常丰富,曲目选择非常精心。在形式上,或独奏或协奏,既有五架头的小组奏,也有大型的民族管弦乐;内容既有传统的广东音乐,也有经过改编,重新赋予鲜明时代特色的管弦乐;还有专门为此次音乐会新创的广东音乐,潮州大锣鼓、西北曲子也位列其中,不失为是一台含金量很高的音乐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著名作曲家刘锡津也感言,这台音乐会很令人回味。
在首都的艺术舞台上,受到大家关注的往往是一些既具有自己独立的文化特色,又有很好的艺术表现力,并能在形式和艺术上都能达到完美结合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刘锡津认为,这台音乐会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都带有展示广东粤文化的心愿,为首都舞台带来了一股强烈的岭南新风。这是很好的建团方向和目标。
广东民族乐团的前身是广东省民族歌舞团下设的民乐团,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中,找准了定位,2001年开始独立举办音乐会,2011年批准为具有独立建制的民族乐团。在挖掘、继承与发展粤乐、潮乐、汉乐等岭南民间音乐等方面做了积极的贡献。与全国其他历史悠久的优秀民族乐团,如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相比还较为年轻。不过,刘锡津认为,广东民族乐团在职业化之后,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队伍完整,充满活力,在演奏技巧上得到很大的提升。他寄语乐团,要想立得住,打得响,还是要在坚持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多尝试一些能够展现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复杂的、艰深的作品,这样才会在职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民族乐队的创作与发展尤其是乐队形式问题一直是业内长期探讨的话题,著名音乐评论家于庆新说,一些乐队动辄启用大型乐队演出,丢掉了十分具有特色的优秀的民族民间乐曲,是不可取的,反之亦然。民族乐队的健康发展要采用“大中小”形式并举,既有展示大乐队演奏的作品,也要有特色浓郁、风格韵味独特的小作品。
>>以开放性发展思路推出新人新作
作为一个在地方成长起来的民族乐团,该团并非仅仅着眼于本地的民乐作品,而是广纳全国优秀作曲人才。这点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此次音乐会,除了选用广东老一辈作曲家房晓敏的民族管弦乐《花朝月夕》以外,还选用了中央民族乐团青年作曲家王丹红的二胡与乐队《弦意岭南》,以及青年作曲家邹航的新潮州锣鼓乐《佛跳墙》和常平的乐队协奏曲《粤风》等。于庆新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广东民族乐团的开放性的发展思路。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登上国家大剧院首次与全国观众见面的《弦意岭南》,是特地为此次音乐会创作,曲风婉转动人,该团著名演奏家曹玉荣的独奏沁人心扉,弦音中真切地感受到岭南的似水柔情,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于庆新称赞王丹红为北方青年作曲家的代表。音乐会还用了王丹红根据严老烈广东音乐《连环扣》改编的五架头与乐队《扣连环》,著名打击乐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真贵听后表示,这个曲子的演奏上,乐队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传统五架头的表现力,令人耳目一新,衔接得非常好。于庆新表示,《佛跳墙》生动地再现潮汕地区的古老“二四谱”唱念读音,充分体现了传统的稳定性和变异性,表现了乐团继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艺术理念。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作曲家刘文金表示,岭南曲风一向给人小巧玲珑的感觉,而此番演出却颇具大气精致的特质,十分难得。广东民族乐团的优势就是允许各种演奏形式的融合,包括广东最有特色民间音乐形式“五架头”以及协奏曲的形式等等,都可以容纳其中,希望广东民族乐团出精品,奏响多彩的乐章。
>>探索乐器改革丰富乐队表现力
民族管弦乐的交响化势必要涉及到它的低音问题,而民乐的乐器改革是上世纪50年代音乐家们就在思考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尤其低音乐器也一直在探索和试验中。广东民族乐团在这次音乐会的演奏上,为了使声音更加的丰满和协调,乐团在传统民族管弦乐队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增强了低音声部,如在拉弦组中增加了大胡,在弹拨组增加了低音大阮、倍大阮等,使得和声织体更加厚实、饱满。解放军艺术学院民乐系主任、著名二胡演奏家杨光熊认为,作曲家一定要用好广东的中胡和大胡。他说,广东的大胡严格意义上讲并非20世纪60年代拉的小桶大胡,它是地地道道的广东粤剧用的大胡。广东的大胡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色还很厚重,“味道”还很醇厚,用在乐队里刚合适。
王丹红从作曲的角度在低音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其实低音问题很好解决,主要在于作曲家如何运用音色并加以分配。大提琴贝斯加上低音笙,或者是大阮,尤其是广东民乐团这次用的倍大阮,乐器性能非常好,它在低音上已经加强了力度,足够用。相反的王丹红觉得,民族管弦乐更加缺乏的是高音的亮度,比如说高胡,音色就偏软。所以乐器的改革要和作曲家的创作紧密相连,仅是单纯改革乐器而在创作理念上不发生转变,是不能够有效的配合的。比如,解决高胡的音色偏软的问题,在演奏旋律的时候可以加入柳琴、梆笛,就可以支持高胡达不到的高度。她说,当天空亮起来的时候,就会觉得大地是那么的温暖和平厚,那么低音也就会感觉更加的结实。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