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旧变新 重装出发——2011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
5.主流商业大片
趋近国际一流
如同冯小刚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样,在2011年,张艺谋的新片《金陵十三钗》也是题材和类型上的个案。其创作题材的奇特、创作阵营的强大、制作规模的恢弘、6亿的超大投资和国际一线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加盟,都使其成为本年度最受关注的国产影片。
影片选择了广为人知的南京大屠杀作为故事发展的历史背景,讲述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2个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舍生取义,以自己的苦难换取青年女学生的生还。这一题材的选择,既有导演本身对故事强度的偏好,又有对电影商业因素的考量:全民族高度敏感的题材,加上一群在中国文化中很少被正面表现的妓女命运,都为这部影片提供了前期的巨大关注度。影片镜头与场景处理饱满简洁,张艺谋长期以来过度看重视听形式、造型冲击的倾向也受到抑制。故事、情节和人物环环相扣、相互照应、合情合理。尽管影片最后“秦淮景”段落仍然还有一些过度表现的感觉,但应该说,这部影片在原小说提供的素材基础上、在刘恒的编剧支持下,不仅代表了本年度国产影片最高的创作和制作工艺水平,而且也是张艺谋自《十面埋伏》以来艺术完成最出色的作品。
当然,最近几年,从《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到《金陵十三钗》,大制作电影从古装题材转向近现代背景,似乎电影在离我们的现实越来越近。这种接近,缩短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更是靠近了当代人的心灵和记忆。当然,现当代中国有太多的身体和心灵创伤,也有太多的苦难与怨愤,如何用一种更加悲天悯人的态度,处理好商业需要与历史尊重、奇观展示与人性关怀、历史情境还原与意识形态阐释的关系,将成为这类创作题材必然面临的严峻考验。离我们越近,我们的创作也越艰难,当然,我们的创作引起的观众共鸣也会更强烈。
6.小结
灵魂正在跟上身体
这一年,还有许多值得提到的电影创作现象,比如国产动画片在本年度取得了整体性的进步。《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动画形象和题材系列化方面积累的创作经验;《魁拔》在动画美学方面进行的探索;《洛克王国》将游戏与电影相结合产生的效果;《兔侠传奇》在中国传统文化、好莱坞风格与3D技术相结合方面做出的努力等等,都是值得重视的国产动画典型文本。
此外,随着青少年观众越来越规模庞大,类型片细分市场本年度也第一次如此明显地呈现出来。星迷们、类型迷们把电影市场分解得纵横交错。尽管专业人士对类型影片有着种种不屑一顾的蔑视,但是像《孤岛惊魂》《财神客栈》这些成本低、类型明确的影片,还是因为其明星的粘合度和类型的亲和力,赢得了部分青少年观众的认可。新一代电影观众,消费的不仅是影片而且也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和期望。这些影片,不是因为其创作和制作水平而是因为其符号体系完成了特定观众情感投射、类型期待的对象化。当然,如果类型片、偶像片不尊重电影艺术规律,过度消费观众的情感,其艺术生命力必然会相当有限。
总之,过去10年,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带给了国产电影蓬勃的商业动力。同时,“身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也不仅是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也是中国电影市场能力提升快于文化内涵提升的现实写照。随着大制作古装动作片的失宠,香港制造的武打、搞笑、警匪等类型影片的逐渐老化,本年度一批“接地气”的中小制作新都市电影正在崛起,关怀现实人生的艺术影片也逐渐丰富,年轻一代电影人逐渐崭露头角,中国电影期待已久的转型也许正在到来。
当然,重装转型需要过程。这过程是否顺利,既依赖于电影创作的政治文化环境是否更加宽松,也依赖于电影生产的市场环境是否更加良性,更依赖于电影人对过去10年电影产业化道路的经验和教训的反省是否自觉。技术进步与人文价值的融合、艺术创作水平与商业运作能力的同步、现实关怀与视听娱乐的统一、传统资源与普适价值的交融、艺术想象力与工艺执行力的互动,都将决定着中国电影创作是否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新的十年。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