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蜕旧变新 重装出发——2011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

时间:2012年04月2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1.新都市咖啡电影

  hold住年轻人的情感

  在城市化的急速变迁中,“hold住”成为2011年青年人的一句口头禅。而在众多的电影中,正如同在网络上一样,情感成为青年人在都市海洋中是否能够hold住自己的试金石。于是,从年初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到年末的《失恋33天》,它们或者是对过去情感经典文本的重构,或者是对当下网络情感畅销书的改编,共同创造了hold住情感的都市乌托邦,“情感”似乎成为了青年电影观众跨入2012的救生船票。

  《失恋33天》,这部成本不足千万的小成本电影,用4天过亿,8天过两亿,最终以3.5亿收官的票房成绩,上演了中国电影继《疯狂的石头》之后的传奇神话。影片的营销当然是成功的,但对于这样一部没有足够商业要素的影片来说,仅仅营销显然是不够的。影片击中了当代都市青年人心中对情感美好的向往和奢望。影片用一种都市青年人所向往的温暖满足了这种渴望被“治愈”的情绪:体贴、仁厚、人生导师般的老板、至贱却会说“我陪着你呢”的男闺蜜以及惩罚背叛的招数和对爱情信念的坚持,让网络上流行的所谓“普通青年、文艺青年和2B青年”都能够在其中共享喜乐和宣泄。这种对于都市年轻人情感“贴地气”的描述和分享,才是《失恋33天》成功的内在秘密。

  其实,在这之前,始于《爱情呼叫转移》《非常完美》《杜拉拉升职记》等影片受到青年观众喜爱的事实已经表明,在这个主流观影人群为都市年轻人的时代,那种用诚恳聪慧的创作态度、轻喜剧化的艺术质地、互文化的素材编织、创伤与抚慰相结合的叙事策略,表达hold住爱情和友谊的价值观念的电影,就像一杯咖啡,微苦中透着甜香,往往能够被青年观众所接受、认同、分享,即便影片植入广告密集、影像相对电视剧化、制作规模和技术水准有限,青年观众仍然能够与这些影片对话。最近几年,在网络上早就传播得沸沸扬扬的泰国影片《恋爱那些事儿》、印度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台湾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其实不都是这样的制作规模不大、情感抚慰到位的浪漫小品么?

  与过去的都市电影不同,这类影片主要不去表现都市的社会冲突、都市的文化变迁、都市的家庭命运,而是表现都市中青年男女的情感失落和坚守,这种新都市电影,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被青年观众喜欢的重要类型,它们将为置身于高速城市化的青年人提供情感的“心灵鸡汤”。应该说,当代都市青年正在形成一个电影观众的“部落”,如同布尔迪厄在讨论消费者习性时所分析,这是一群具有“特定品味”的人,他们“大多会依照风格的选择亲近性原则”选择消费对象。这种部落的“亲近性”造就了一个客观的电影消费群体,一个“美酒加咖啡”的生活和电影消费群体,也创造了《失恋33天》所代表的一种新都市的咖啡电影文化。

  2.古装动作片

  类型元素走向固化

  2011年,以《鸿门宴》《关云长》《战国》为代表的古代历史题材片纷纷以大制作面孔出现。这些影片试图用当下的话语方式来重新解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用“大明星+大场面+武打动作+奇观场景”的商业配方来吸引观众进入影院。然而,这些影片在2011年却纷纷遭遇滑铁卢。不仅多数影片观众口碑不好,而且票房效果与投资规模相比也很不匹配。如果说,这类影片前些年还能用票房效果的正面性来平衡其艺术效果的负面性的话,那么如今则可以说是既不叫座也不叫好。创作上的困境终于大面积地传递到市场反应上,以至于像《武侠》这样创作、制作品质尚可的古装动作影片,因为这一类型带给观众的审美疲惫和预期降低,也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市场效果。

  大制作的古装历史题材影片对奇观的偏好,对大场面、大明星、大题材的依赖,一定程度反映了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和产业环境。大制作风险限制了电影题材的选择,现当代众多历史背景都可能遭遇题材上的禁区。所以,回到历史,甚至重写那些人们家喻户晓的经典,一方面可以回避现当代题材的敏感,一方面也利用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故事带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市场预期。当然,过去历史从场景到人物的时空差异性,也为电影的奇观强度提供了创作潜力。

  遗憾的是,高投资的压力使这些影片几乎都选择叠加商业元素的市场保险策略,拼凑明星、拼凑情节、拼凑场景、拼凑动作、拼凑台词、拼凑观众需求,这种东拼西凑的结果,必然是艺术完整性的割裂和电影审美灵魂的丢失。各种商业元素仅仅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不是审美意义上的化学反应。

  在这些影片消解着观众对古装动作片的信任和预期的同时,几乎所有的这类影片又都在不断重复“侠骨柔肠”、“大漠孤烟”、“金戈铁马”、“壮男美女”、“武打文斗”等类型元素。这一类型的过度商业化和过度自我复制,不仅带来了内地观众的观看麻木,而且也让对中国“功夫片”情有独钟的海外观众审美疲劳。

  应该说,是2000年李安风靡世界的《卧虎藏龙》开启了古装武侠动作片的这一轮华语片浪潮。但《卧虎藏龙》对中国武术、中国道德、中国情感、中国美学中柔韧之美的极致化发掘和呈现,却没有得到后继者们重视,倒是其中的商业娱乐元素被一次次放大。实际上,历史题材作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民族认同的符号,本应有其可供挖掘的资源,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影像文本,在全球化时代,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以及不同文化间交流的“形象大使”。中国人的正义观、道义观、爱情观、审美观,在中国的古装影片中,需要真正找到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独特性与普适性的统一,当然,更需要商业诉求、艺术审美和文化底蕴的统一。否则,丰厚的资金、大牌的演员、唯美的场景、炫技的镜头和刺激的动作,都将逐渐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留下的不过是抽空了历史质感的“行尸走肉”般的空洞影像。


(编辑:伟伟)
共5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