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蜕旧变新 重装出发——2011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

时间:2012年04月2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3.艺术电影

  分化的市场和观众

  艺术影片,一直是中国中小制作影片的主体。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口味都较重,非商业娱乐大片不看,甚至对这类商业娱乐大片是边骂边看,越骂越看。这一点,似乎成为人们对中国观众市场的共识,也成为许多投资者愿意押宝在大制作商业电影上的原因。但是,本年度的电影市场,观众对大制作商业片的热情却明显降低,相反,艺术影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相当一部分进入了影院市场,不仅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而且创造了可观的票房成绩。

  的确,一方面社会的商业化,创造了大众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消费需求;一方面电影的商业化,则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电影选择。商业为产品和消费提供了空间。随着电影市场的扩大、电影观众的成熟、观影选择的多样化,部分观众的确提高了对“高雅”电影的兴趣,艺术片创作似乎正在迎来市场细分的契机。

  《观音山》《最爱》《钢的琴》《Hello!树先生》等影片分别以不同的文艺电影模式表达着电影人的现实关切和艺术观照。《观音山》以风格化的影像表达记录着三个年轻人和一个中年女人寻找爱与重塑信仰的故事。《最爱》和《钢的琴》则以现实主义模式还原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艾滋病患者和东北下岗职工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Hello!树先生》则明显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甚至黑色幽默的色彩。

  从目前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习惯和电影修养来看,现实主义手法仍然是最容易被观众所接受的艺术范式。在现实主义范式下,适当加入喜剧幽默、浪漫主义等风格化元素,往往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而带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具有形而上的深度美学风格的作品,目前还很难找到与观众的契合点。这一方面,说明观众对纷纭复杂的现实变化和人性困境的关注,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经验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关怀现实困境、关怀都市生存、关怀人性挣扎的现实主义电影,虽然很难成为电影市场的中流砥柱,但是却可能成为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主旋律电影

  走在适应市场的路上

  纪念和献礼,一直是中国电影特殊的创作生产机制。2011年,是中国的纪念大年。据统计,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共有28部,公映14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影片5部。而在献礼安排的推动下,在影院市场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主旋律影片主要有《建党伟业》《飞天》《杨善洲》《辛亥革命》等。

  担负明确的政治宣传意义的“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特有的电影类型,在电影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一直在努力适应市场,扩大与观众的对话界面。虽然“英模影片”在创作模式上没有重大突破,但《建国大业》以来的“场景史诗体”模式应该说还是开拓了新的创作道路。当然,“主旋律电影”由于承担明确的宣传使命,实际上如果通过公益的、免费的、开放的渠道、体制内的集体组织形式,甚至电视的免费重复播出进行公众传播,也许会比通过市场销售的方式更有效、更恰当。一方面这类影片的传播不会影响到市场本身的运营规律,一方面也可以让这些影片突破消费门槛的制约最大限度地被公众接触。既然是政治宣传,最好的途径,也许不是市场销售而是公益传播。


(编辑:伟伟)
共5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