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特别关注]“第六代” 依然在路上

时间:2012年04月1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博

  [老师眼中的“第六代”]

谢飞:他们的坚守最让人感动

北京电影学院八五班毕业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第六代”导演的中坚力量。

  我认为现在“第六代”导演的整体状况还是很好的。“第六代”跟“第五代”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写自己,表现自己的经历和自己身边的故事。他们中的一批人坚持了很多年——尽管最初的10年他们并不成功,很多作品都无法公映,即使公映票房也很差,但他们一直在坚持,这是最可贵的。他们的作品并不是每一部都那么优秀,但他们坚守现实主义的精神很有价值。

  “第六代”中的大多数导演可能并没有完全融入当下主流商业电影市场,但这并没有关系。因为每个导演都不可能是全才,让他们的作品始终做到艺术和娱乐兼顾也是不现实的。我倒是认为,艺术、文化跟商业和娱乐还是应该有点距离。

  比如王小帅也曾经尝试过想商业一点,却并没有获得成功。他的新片《我11》我看过,有点自传体的感觉,回到了他以前创作的路子上,很真实,也比较精巧,但我想这部影片应该不会太卖钱。贾樟柯建艺术影院,短期内也应该会很艰苦。然而我觉得没有必要害怕,尤其是在数字技术普及之后,电影的拍摄成本其实降低了很多。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只有30万美元的成本,就能够拍得那么好,所以说一部影片优秀与否的关键还在于它的思想和内容。

  同时我也认为该坚持的要坚持,该改变的也要改变。适合做文艺片的就去做文艺片,适合拍商业片的就去拍商业片。例如说宁浩拍商业片就很成功,他以前也不是没有拍过文艺片,但他可能觉得自己更善于拍商业片,所以走了自己最擅长的那条路。

  这些年大家老是以某个导演的影片进入“亿元俱乐部”作为衡量他(她)成功与否的标准,好像票房过亿就是好电影,其实这种以商业收益为尺度的衡量标准本身就是简单化、片面化的。比如姜文,《让子弹飞》终于让他“站”着赚钱了,但连他本人都认为自己以前的电影更优秀。《鬼子来了》都没公映过,但并不代表这部影片不优秀,相反它是姜文迄今为止最好的电影。

  (记者李博采访整理)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