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京剧《慈禧与德龄》:绕梁不知戏已毕 行歌未觉月光寒

时间:2012年02月0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正贵

  “无可奈何花落去,鸟落疏林日西沉。改制维新不可挡,大江东去水流痕……”京剧《慈禧与德龄》中的这几句京韵调笔者甚为爱唱,散戏回家的夜路上,总要哼到家门前,词好、腔好、韵味好。国家京剧院创排的新编历史剧《慈禧与德龄》(原名《曙色紫禁城》)给了笔者这个机会,从排戏到演出,看了不下十遍,对于新编戏有这么高的“回头率”,在笔者不长不短的观戏经历中很鲜见。月夜思量,浮想联翩,究其缘由,凝神落笔,曰:“主创之魄力与团队之戮力”、“编剧之慧力与角色之张力”、“演员之实力与表演之功力”、“唱腔之魅力与音乐之魔力”。

  编剧何冀平把戏剧的艺术化之衣挂在戊戌变法后清王室的一段“历史挂钩”上,根据历史提供的空间及野史传说大胆地进行想象并合理虚构,重新塑造了已盖棺论定并被脸谱化和概念化的慈禧等人物形象,特别是从女性视角出发,突出描摹了作为一个女性的、日常生活化的、非政治权谋的慈禧。这一有些大胆和跳跃的有血有肉的慈禧新形象颠覆并解构了人们脑中凝固化的原有形象,丰厚了作为舞台艺术的京剧的文学意义。

  该剧剧本扎实,戏剧结构严谨,全剧连缀贯穿而每幕自成单元,特别是一些人物语言,颇有剧场效果,比如,慈禧照相反被误解为被行刺而受惊,众人急上前安抚慰问时,慈禧没好气地说:“受惊个屁。”慈禧要坐火轮车,荣禄为难说:“可我说的不算哪!”慈禧与荣禄情人夫妻般地说:“可我说的算哪!”李莲英的台词,“听过我上课吗?”“要想快打电话。”“我李莲英在奴才这一群里可算是尽忠职守,称得上不辱使命。”瑾妃全剧只有一句台词,木讷地说了三次,“主子说得对。”长寿看到德龄的高跟鞋惊讶地说,“她们鞋跟不在脚中间,安在脚后跟!”等等。这些台词谐趣盎然而有时代气息,一望既感编者着力用勤,再思又为编者的才情和智慧而击节。

  京剧《慈禧与德龄》脱胎于话剧《德龄与慈禧》,京剧版舞台呈现中保留了严格分幕的话剧块状式结构,而并非一般京剧所习以为常的线性结构。所有剧中人都用京白也就是普通话,不上韵念白。全剧音乐不仅仅是京剧原有的文武场乐队,序曲、尾声、幕间乐、气氛乐包括唱腔伴奏等都是交响乐化了的,并加入了民乐,实际上是大量地运用了影视的音效技法。其实,这些也都是若干年来不断产出的新编京剧的特点,但大多数新编京剧往往有一个通病即所谓“话剧加唱”。即便这出戏有大量的话剧、影视、交响乐的艺术元素,却没有让作为传统京剧忠实粉丝的笔者有“话剧加唱”之感,这分明就是主创团队对多种艺术门类“质”的认识清晰和思考深透,“量”的借鉴高明和糅合巧妙,以及“度”的把握精准和掌控熨帖。而这也是让笔者对这出戏好奇以致偏爱,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追看的原因之一。

  袁慧琴所扮演的慈禧嬉笑怒骂,光彩照人,别说是出色当行,就是从大戏剧表演观来看其表演也是非常到位的。作为历史人物的慈禧本身容易概念化表演,作为剧种载体的京剧则更容易过分程式化,而作为京剧行当中的老旦,其艺术技巧的累积和表演范式的沉淀则无法与生、旦等其他京剧行当相比,所以演绎难度极高。而巨大挑战遇到有火候、功力和勇气的演员,反而能激起她的表演欲望。袁慧琴就是这样一位素有“千面老旦”之称的演员。其唱功无需再赘言,单从她普通话念白与京韵化唱腔的转换,性格化表演与程式化规范间的平衡,非一般演员所能企及。一出场的王霸之气,举手投足间的贵气,侍从前的雷霆震怒,荣禄面前君主的万乘之尊与情人的妩媚娇嗔,与德龄女人间的闺房论情,对光绪的爱的蛮横,对李莲英的敲打等等,无不淋漓精彩。她的表演处处能感受到京剧的风格,比如借鉴《四郎探母》萧太后和王帽老生的步态以显威严,手绢、佛珠、奏折等道具的使用是京剧身段的特有韵味,身段中云手的化用,以及面对光绪大段念白的节奏铺排,强弱快慢轻重缓急的韵律化表现皆让人感受到一种京剧所特有的审美体验。

  笔者尤喜这出戏的音乐,这也是此戏能平衡较强的话剧元素,让人觉得顺恰妥帖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剧音乐风格统一,基调性的重点音符旋律贯穿全剧,在音乐上又有新的探索与尝试,如京韵调、西皮一板二眼、西皮中板、昆曲、反二黄新板等新板式、曲牌、样式的运用,有力地烘托气氛,通过角色的音乐形象帮助演员更完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若干遍地在剧场浸淫欣赏之后,也就找到了上述“诸力合谋”的作用,引新朋而惊喜兮,固旧友而过瘾,品佳剧而快哉兮,寄复赏而征服。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