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摄影>摄影话题

光影“洞”明乡村路:这里没有“空镜头”!

时间:2023年11月20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贾 岩
0

  “吃住不用愁,衣着有讲究;增收门路广,往返人如流。”在长沙金桂飘香、温暖热烈的秋天里,十八洞新苗歌飘荡在网红打卡地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民族融于现代,奏响了一曲文艺见证乡村美丽蝶变的交响曲。

展览现场

  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举办的“洞见”乡村振兴——十八洞村的美丽蝶变主题摄影展,集结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乡村振兴摄影小分队在十八洞村等地的采风创作成果和全国各地摄影工作者的影像作品130余件,描绘十八洞村的美丽蝶变、湘西山乡的日新月异和大国乡村的焕然一新,充分反映广大摄影工作者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以中国式摄影语言记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光荣历程。

 

中国式摄影语言见证乡村巨变

  “讨论摄影,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关键是如何建构一种与现代化历史进程相吻合,并富有本民族文化特质的理想及价值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认为,摄影人应该把创作焦点朝向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的伟大实践,朝向拼搏奋斗的人民大众。

  这正是中国式摄影语言蕴含的内涵——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在推动摄影记录时代、鼓舞人民、振奋精神上,发挥新优势,展现新作为。

  十八洞村曾是湖南乃至中国许多亟待脱贫地区的典型缩影。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从此,这座曾经“美丽得让人心痛”的古老苗寨,开启了“一步越千年”的嬗变。十年来,十八洞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成功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经验。

  十八洞村发展的种植、苗绣、乡村旅游这些特色产业,成为中国式摄影语言的绝佳来源。今年9月,李舸带领中国摄协乡村振兴摄影小分队,深入十八洞村、菖蒲塘村、坪年村、中黄村、坪朗村进行专题采风创作。

  “十八洞村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本,成为国际减贫史上的重要地标,充分彰显了‘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的实践伟力。”李舸对创作提出要求,明确要重点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力图呈现新时代山乡巨变,反映时代之美、奋斗之美、幸福之美,将摄影人的情怀和责任、格局与担当,化作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和事业的殷殷热爱。

《十八洞苗绣图》(局部) 李舸

  李舸的《十八洞苗绣图》以绣娘等18名身着苗绣服饰的人物为拍摄对象,将她们“并置”在宋代风俗画风格的绢丝长卷里,以灵动的笔法手书每个人物故事,底部以拍摄的苗绣素材进行拼接,让传统技艺发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脉动。

《十八洞之晨》(局部) 颜劲松

  小分队成员、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颜劲松的《十八洞之晨》用一幅长卷表现了十八洞村早晨,苗族人赶集、乡村旅游、学生上学的三个场景。通过集锦式摄影的方式,采集几千个素材,耗时一个月时间,采用中国山水画多用的散点透视法,呈现了作者心中十八洞村的场景——“我2019年就来过十八洞村,现在学校建设得很好,旅游开发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我认为非常值得记录下来。”

沐浴在晨光中的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 付锐 摄

  小分队成员、青年摄影家付锐清晨5点钟起床赶到湖南省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采风创作,以青年人的视角,用无人机拍下了沐浴在晨光中的美丽土地。“乡村振兴让村民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受益。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家家户户都是非常振奋和激昂的生活状态。”

展览现场

  《丰收的100张笑脸 每一张都是山河锦绣》是红网团队走遍全国20余省、深入湖南14市州,拍摄1000多人和200多种农产品,最后挑选出代表性的100张乡村振兴人物面孔,运用体感交互技术制作的H5专题。观众站在屏幕前的点位上,用手势滑动就能翻阅照片。科技感十足的互动方式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体验,红网视觉总监杨抒怀在现场亲自演示。“初心就是想记录这些农民、新农人,返乡青年、网络主播,还有医生、专家、技术人员等,他们参与这场乡村振兴大战役时候的笑脸。在互动中让观众记住这些面孔,用手势滑动其实也是向他们致敬。

 

乡村振兴+网红馆: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

  作为长沙这座网红城市的文化地标,周末的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不缺热衷于文化消费看展的网友观众,这场镜头对准人民、冒着泥土香的展览因此显得不同以往。十八洞村+网红艺术馆,也是“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的一次有力例证。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外景

展览现场

  整个展览湘西风韵浓郁,从地板色彩到展墙色块巧用苗族蓝印花布为底色。宋代风俗画风格的长卷、以富有民族特色的苗绣纹饰为边框的专题作品,中式审美与乡村气息珠联璧合,一个个镜头、一张张笑脸更是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幸福感获得感。观众观看后表示很受震撼,称赞这些作品“质朴”“真实”“动人”“ 非常用心,让人感动”。

  “这次展览整体视觉效果较丰富。从创作方法上看,有主观性的创作,有纪实性的创作;从呈现方式上看,有大的独幅作品,有专题作品,也有四条屏创意作品。”展览策展人、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刘宇着重介绍说,十八洞村板块其实还有一个暗线叫“攻坚·蝶变”

展览现场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一组人物肖像、一幅大的独幅照片、四条屏创意作品,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专题《我们都是追梦人》从近千人中选择与十八洞村有诸多关联的18个人物作为拍摄对象。他们中有养蜂大户,有民宿老板,有扶贫工作队队长,有大学生村官,有讲解员,有网络主播,有非遗传承人,有学生,有教师,有老人……“追梦人”脸上的细节,加上细致的文字描述,让人们看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老百姓精神面貌的提升。

展览现场

  借鉴国画常见幅式四条屏的创意作品分别对应十八洞村的4个寨子——梨子寨、竹子寨、飞虫寨、当戎寨,由近万张真实素材拼接而成,呈现了中国人传统审美意义上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景

  2018年11月2日在开发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旅游业的同时,修路工人排除道路两边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险情。

  接下来的《攻坚·蝶变》是一组专题照片,反映十八洞村打响脱贫攻坚战走上乡村振兴道路的历程。比如修路、建房、种植、养蜂、开通5G网络等,这些照片现在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2023年9月16日,施俊和父亲施全胜、母亲石庆英、妻子张雪琴、大女儿施语瑶、小儿子施语帆、奶奶隆德玉、二姐施晓霞、侄子吴凯文、吴靖恺准备拍摄全家福。居杨 摄

  《返乡创业一家人》通过一个家庭的变迁,侧面反映十八洞村发展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的历程。在外打工的一家人返乡创业,办农家乐、开奶茶店,当讲解员,负责村镇银行业务……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这一家人,正是十八洞村现今二百多户家庭摆脱贫困富起来的缩影。

  2019年8月8日苗族的古老节日赶秋节,十八洞村的姑娘们坐在八人秋千上欢庆丰收。宋刚明 摄

  最后是《焕新》,用一组单幅作品呈现十八洞村现在的幸福生活。苗族赶秋节,姑娘们坐在秋千上,在庆丰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与十八洞村村民共享长桌宴;返乡大学生网上直播销售本地腊肉;乡村旅游带火乡村民宿;湘西边城机场首航引发村民围观……

  此外,各部分作品中引入了十八洞村民的话语进行串联,老乡们朴实的话彰显了乡村振兴汇聚起来的磅礴力量。十八洞村第一位农民讲解员施六金感慨:“我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穷怕了,要赶上这趟脱贫‘火车’,我不想让我们的下一代再像我小时候那样穷下去。”村民施全胜感慨:“做梦都没有想到,在家门口也能挣上大钱,现在最开心的是全家人在一起,再也不用到处奔波打工,一年到头牵肠挂肚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八洞村蝶变的十年历程,刻画在青山绿水间,镌刻在镜头里,映照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减贫和乡村振兴经验,也正在走向世界,将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紧连接在一起。

(编辑:简宇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