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群众文艺

天津文化中心 服务标准化带来效益最大化

时间:2013年08月07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广玉 杨鹏飞

  作为天津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集群、天津市民的“城市会客厅”,天津文化中心建成开放一年多来,各场馆始终坚持“星级”服务标准,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出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截至目前,天津文化中心已累计接待400多万人(次),为该市乃至全国推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了现实样本。

  服务管理“360度”无缝隙

  几年前,受历史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天津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度呈现出点多面散、各自为战的局面。近年来,随着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天津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建起了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于一体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天津文化中心,成为展示天津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和亮丽名片。

  “硬件”建设完成后,还需“软件”来配套。为此,天津市政府出台了《天津文化中心管理办法》,市文化部门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努力搜集适用于本地公共文化场馆的行业标准及服务规范,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服务管理经验,还结合实际研究出台了《文化中心管理细则》等14项服务准则和制度规范,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科学严谨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在队伍建设方面,中心成立了群众活动团体党建基站、文化社团联合会、志愿者服务大队;在人员管理方面,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首次面向全国招聘引进,博物馆、图书馆等中心各场馆工作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讲解、保安、前台接待等一线服务人员实行社会化用工管理,节省了大量人员编制和经费支出,降低了管理成本。

  服务标准“五星级”

  “使用效率最大化、监督管理最优化、综合效益最高化”是天津文化中心建设之初的决策考虑。

  在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文化中心按照“五星级”服务标准,研究制定了《星级服务人员工作规范》、《星级服务——读者服务岗位标准》、《星级服务标兵评选及表彰办法》等一系列服务规范,形成了“场馆——部门——岗位”三个层级的服务标准和规范体系。

  为确保服务内容更加精细化,中心对各项服务制度从上到下进行“金字塔”式分解,仅《接待服务标准及工作流程》一项,就细分为接待服务、展区服务、后勤服务、营销服务、服务礼仪五部分内容,其中每部分又针对不同岗位进行了细化。比如“接待服务”,对预约登记、票务管理、安全检查、咨询服务、物品寄存等8个岗位进行了职责和流程上的详细规定,从而逐渐形成了满足观众需求、适应场馆发展的服务标准体系。

  为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落到实处,文化中心启用公共标识系统和快捷便民服务,为观众提供便利条件;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将服务标准化教育纳入新员工培训内容;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分散坐落在3个城区的图书馆各类图书通借通还;实行服务标准化绩效考核,将服务标准化列为员工绩效考核核心内容。

  百姓受惠实现“零距离”

  推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老百姓充分受益,而举办各类公益文化活动是百姓“零距离”“零费用”受益的最佳方式。

  天津文化中心各场馆自觉把为群众提供高水平的文化服务作为首要职责,结合场馆特点,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动:博物馆开办了“天博文化体验中心”,为市民提供了学习古钱币拓印、装订线装书、制作杨柳青年画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平台;美术馆围绕美术理论和艺术作品鉴赏,先后举办了《百年天津名家书画》、《天津民间艺术》、《艺术是开启心灵的钥匙》等“美术讲坛”系列公益讲座和美术培训班、赏析班,提高观众鉴赏能力;图书馆开设了“音乐大讲堂”讲座,为市民普及音乐知识、传播乐礼文化,还举办了与阅读、科技信息相关的各类活动,为市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大剧院以普及高雅艺术为工作重点,举办了大剧院开放日、《你就是乐队》国内首个多媒体互动展、演出导赏会、苏黎世室内乐团讲解音乐会等。此外,中心还建成“中小学文化服务志愿者基地”,建立起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确立了以“天博讲堂”系列学术讲座为核心、以提高市民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系列活动为支撑的社教体系。

  仅一年时间,天津文化中心各场馆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59场,其中公益讲座91场、公益培训185场,参与市民近35万人次,中心平均每天都有一场公益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对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市民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