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民间文艺话题

指尖绽放的艺术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俊玲
0

   绒花是以桑蚕丝为主材、金属丝为骨架制作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绒花,谐音荣华,有着对生活富足顺遂的美好期盼,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工艺兴起 

  各方巧匠堆纱花 

  绒花发源于南方,据传早在唐代,扬州妇女就有节日戴绒花的习俗。明清时期,南京、扬州一带的绒花已颇具规模。当时宫廷造办处还将扬州的能工巧匠招进京城专为宫廷制作绒花,因而绒花也被称为“宫花”。每年造办处都上交不少“绒符”“绒花”,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前夕更是要增加绒花、绒符的制作量。宫中绒花的流行,促进了绒花工艺的发展,妇女戴花也渐渐形成风俗习惯。

  宫廷对人造花的需求,加之后来民间戴花习俗的流行,促进了北京绒花行业的发展,并兴盛了几百年。在北京崇文门外“花儿市”一带,形成了绒花、绢花的生产销售基地。在南京也曾有“花市大街”,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以制售绒花、绢花而闻名,一度热闹非凡。

  历史上北京、天津、南京、扬州等地都曾盛行绒花。由于南北文化的差异,各地绒花在制作工艺、工序的称谓及绒花用色等方面稍有不同。南方绒花用色大胆,鲜艳夺目;而北京绒花受宫廷用色影响,多用正红,其他颜色也以沉稳为主。

  南京绒花以优质蚕丝为原料进行染色,然后用特细的铜丝为蕊制成长绒条,再盘制成各种式样的花朵。蚕丝有生、熟丝之分。生丝坚挺,做鸟兽虫鱼制品;熟丝柔和,适合做各种花型。色彩以大红、粉红为主,中绿为辅,以黄点缀,明快而富丽。

  “头上一抹红,心想事成!”是天津的俗语。天津过年常戴的红绒花,制作时先用丝绒包裹铁丝,随后按照所需花样,经过“拴、铰、对、搓、拧”等工序盘绕塑造而成,上面再点缀花朵、金鱼、寿桃等,寓意“喜庆有余”“增福增寿”等,在配色上讲究“润、亮、清”。

  不论是南方绒花还是北方绒花,题材均取自于民间广泛运用的吉祥表述形式。南方的绒花会以佛手、桃和古钱的组合来表达“福寿双全”,以牡丹和鱼的组合意寓“富贵双余”,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表述。北方绒花中有直接用文字表述的福、禄、寿、喜,也有借图案表达美好祝福的葫芦、石榴、佛手、桃子、百合、柿子、莲花等。

  民俗流传 

  四时节庆花不同 

  在不同的节日或场合,佩戴不同品种的绒花有着不一样的民俗意义。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就描写过农村妇女“插一朵大红剪绒花”的情形。每逢庙会,很多人也会买几只红艳的绒花“大福字”插在礼帽上或别在发髻上,以示“戴福还家”。在婚礼、春节、端午和中秋等节庆中,绒花更是不可缺少的装饰物。

  春节是一年之始,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生活红红火火、福运滚滚,很多人会用佛手、寿桃和石榴组合而成的聚宝盆表达福寿绵长的美好寓意,在庙会兴盛的时候,绒制的聚宝盆最抢手。春节期间戴花也有讲究,比如在天津,大年三十要戴石榴花,象征着把一年的财气和福气留在家里;大年初一凌晨伊始,便要换上红绒花,代表着马上汇聚新一年的福泽。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最受欢迎的当数喜庆花。除了新娘戴红绒花外,往来贺喜的宾客中,所有女眷,无论长幼,头上一般簪一朵红绒花,或“囍”字花,或百合花等。一朵籽粒饱满的石榴花有着“榴开见子”的美好祝福,莲花、柿子、喜字等做成的绒花叫做“百世连喜”,象征好日子连绵不断。远远望去,一片红艳艳,为婚礼增添了欢乐和喜庆气氛。近年,婚庆喜事中佩戴绒花的习俗在天津又有升温,新娘不仅要戴红色的龙凤花、“囍”字花,还要戴粉色的月季花或牡丹花作为点缀,再加上珍珠、光片和丝线镶嵌其中,衬出新娘的美丽和端庄。

  随着时代发展,从事绒花制作的手工艺人开始拓展绒制工艺品的题材。从最初以花卉为主,经过数百年的创新,绒花先后产生了凤冠、禽鸟、走兽、盆景、壁挂、摆件等众多品种,意韵无穷。如今,绒花正成为表现内容更丰富的艺术形式,从盛开在时尚杂志上的绒花,到一些古装电视剧中的绒花发饰,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颁奖礼服上的绒花,传统艺术蕴藏的文化之美,正逐渐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并体现在服饰、休闲、重要仪式之中。

  回望绒制品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传统手工艺品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主要原因是它符合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符合同时代人们对于装饰品的需求、符合同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这是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规律。作为非遗的绒花,如今依然要遵循这一规律。现代手艺人应认真研究当代审美观念,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的有机契合点,将人们的美好向往融入其中,让现代作品更有底蕴、更有美韵。

  (作者为北京市东城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本报记者施芳采访整理)

北京绒花(绒鸟)代表性传承人蔡志伟 

妙手生花(追梦·传承) 

记者 施 芳

  数九寒冬,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仙台村的一个绒花制作工作室里,依旧生机盎然:盛开的牡丹花旁,一只蝴蝶翩翩起舞;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大口吃着鲜绿的竹子……

  这些生动的作品出自蔡志伟之手,作为北京绒花(绒鸟)代表性传承人,他已在这个领域里打拼了20年。

  “制作绒花的很多工序,靠的是手指上的功夫” 

  从艺以来,蔡志伟对做绒花最深的感受是“手艺是‘磨’出来的”。“制作一朵绒花,需要煮丝、染色、劈绒、拴拍子、刹活儿、攒活儿等10多道工序,都是细致活。”蔡志伟介绍,比如煮丝,煮的时间短了蚕丝会硬,长了又没有弹性,时间、火候全靠经验来把握。

  最难的是刹活儿,左手捏一根小绒条,匀速缓缓转动,右手用大剪刀快速修剪,左右两手上下飞舞,彩色桑蚕丝末纷纷落下。原本圆柱状的绒条,变成了两头尖、中间鼓的形状。“刹活儿做得好,成品才能惟妙惟肖。”蔡志伟说。

  拴拍子、搓绒条也要勤练,许多手艺人每天拴两三块拍子、搓几百根绒条。“制作绒花的很多工序,靠的是手指上的功夫。”蔡志伟说,随着技艺的熟练,手中的绒条自然会更加“听指挥”,呈现的作品也会活灵活现。

  “当作品在手中诞生时,那种成就感旁人难以体会。”蔡志伟说。2010年,蔡志伟被评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绒花作品《国色天香》《蜕变》等先后在“工美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大赛中获奖。

  “只有让更多年轻人喜爱,绒花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兔年春节前夕,蔡志伟在线上直播间里制作一款头饰,长长的兔耳朵缀以红色小花,萌趣十足,引发了不少观众点赞。

  “非遗也可以很时尚。”蔡志伟说,“只有让更多年轻人喜爱,绒花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蔡志伟一直在努力探索发展绒花这门技艺,在他看来,现代审美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对传统绒花技艺进行创新,创作出更符合时代潮流的作品。他制作出比牙签还细的绒条,并尝试将绒花与花丝等技艺相结合,这样制作的成品精致小巧,更适合日常佩戴;他与时尚设计师联手,制作的一系列耳饰、发箍、发簪,让人耳目一新;他还与一款手游合作,制作了一款可爱的绒兔,让玩家在数字交互体验中感受绒花技艺的精妙。

  蔡志伟的绒花作品也绽放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唐花飞雪”颁奖礼服的帽子上,圆帽上一前一后镶嵌的两朵绒花格外雅致,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处处蕴含着他的巧思。

  通过颜色渐变模拟光影效果呈现出立体感,是绒花的一大特色。按照传统的染色工艺,红色由深到浅会呈现出深棕、正红、桃红、橙色、姜黄等色彩变化。“但冬奥颁奖服全身仅红白二色,必须做到红而不艳、渐变不黄。”蔡志伟说。

  染了十几个版本,蔡志伟始终不满意。他突发奇想,尝试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用的矿物染料来给桑蚕丝上色,终于染出了深深浅浅的正红色。6个人,20天,蔡志伟和工作室成员手不停歇,最终制作了200多朵绒花。“有机会让全世界欣赏到绒花独特的东方美,这是我们的荣耀。”蔡志伟说。

(编辑:李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