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家是生活的热心人、奇迹的创造者,传承与创新是民间文艺的恒久话题。2022年,中国民间文艺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围绕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主题,不断发掘开拓新时代文艺话语表达,创作并传输民间文艺网络作品对标需求导向、创新驱动等关键词,为新时代民间文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引领风尚,传播中华文明
善于在时代脉搏中感悟艺术律动,是民间文艺家天性使然;在艺术创造中着力展现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是新时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2022年立春,举世瞩目的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北京冬奥村展示区加入了诸多民间文艺元素,平安吉祥、和谐热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创意设计融合了大熊猫、大红灯笼、冰糖葫芦、如意等中国元素,充分展示了中华美学的深厚底蕴和时代风范。围绕冰雪、春节等主题,面人、兔儿爷、景泰蓝、宫灯等富有年味的民间艺术品钩沉起北京风俗史和民众生活史。北京延庆区和海淀区以“冬奥圆梦非遗传情”为主题,以京味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为纽带,贯通古今、联通中外,为冰雪奥运续写传奇。北京市妇联精选了皮影、唐娃娃、风筝、剪纸等“巧娘”作品,作为“冬奥礼物”赠送各国运动健儿。京西皮影传承人王熙团队制作的冬奥主题皮影创意产品“冬奥影人”,将千年传统文化与冰雪运动巧妙融合。他们还设计了雪花状皮影耳环、车饰等,表达民间艺人的冬奥情怀。
“冰墩墩”点亮梦想,“雪容融”温暖世界。张家口灵活运用长城、春节和冰雪文化元素,其展陈的冰雪运动造型剪纸、面塑版“冰墩墩”和“雪容融”、北马布老虎等作品,造型可爱、效果惊艳。在张家口民俗文化展演中,蔚县聚焦“激情冬奥·剪彩冰雪”,以丰富想象与全新创意演绎中国梦、奥运梦。在冬奥会花样滑冰自由滑决赛中,中国双人滑组合彭程、金杨身着苏绣传承人姚琴华团队绣制的赛服,水墨牡丹图案与“中国红”风格相融,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22届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中,中国文化与中国元素的亮相也吸引了不少关注。“世界工厂”东莞生产与供应世界杯吉祥物毛绒玩具及大力神杯纪念品。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上,江西上栗烟花表演团队创作的“高空礼花弹”大放异彩,震撼世界。
2004年7月,国际足联和亚足联确认,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临淄地区的蹴鞠。2006年6月,临淄蹴鞠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卡塔尔世界杯赛事期间,在国际足联球迷节展区,临淄蹴鞠表演折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东方美学精髓,映射现代足球的共同体意识与国际时尚潮流。各国球迷驻足观看完蹴鞠表演,争先恐后换上蹴鞠服装,沉浸式体验和领略中华竞技与游艺民俗的迷人风采和美妙韵味。
此外,隔着“亮子”的影人表演更适于视频传播。卡塔尔球迷广场展台播放了中国皮影戏视频,同样受到推崇、赞美。
“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民间文艺融入乡村文明建设和产业发展实践,与乡村产业和谐共生、联动叠加。
建设民间文艺人才高地,充实乡村人才资源库,文化产业振兴日见其效。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中国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组建18名国家级、省级大师团队入驻,培育水晶产业高级工艺美术师、水晶雕刻新秀、名人共127人,高技能乡土人才1587人。园区年均推出水晶新产品超2000种,累计孵化大学生创业团队206个,直接带动1030名大学生实现就业,新创业营业额累计突破40亿元。2022年被列入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浙江省西塘古镇举办了十届“汉服文化周”,通过古今对话、中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活动累计吸引了上百万传统文化爱好者参与其中,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3亿元。而江西景德镇的数千家瓷器企业,则是通过电商平台及网络直播销售了价值约70亿元的产品。
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有一个村歌广场,这里举办了“2022浙江省山区26县村歌故事会颁奖晚会”。江山市200多个行政村拥有自己的村歌。大陈村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带火了大陈面,更带动了大陈村旅游、民宿等相关产业。大陈村从曾经的后进村变为“排头兵”。
浙江省嘉兴市启动“乡村悦心”艺术村落培育行动、创建“一村一品”活动以来,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陆续成立了“六大爷”“七大嫂”“九姑娘”等农民画创作团队,拥有张金泉、张作明、姚仿连等“浙江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该村以农民画创作与展示等为核心,集“村、景、文、产”于一体,民间艺术与特色产业共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因而被浙江省列为文化示范村、首批艺术乡建示范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民间文化与民间文艺在助力乡村创富增效方面,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共富共美,聚民心筑同心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只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乡镇(街道)、村寨(社区)文明程度和居民文明素养,持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振兴,深化与充盈共同富裕的内涵。
2022年,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举办的“乡厨大赛”,网罗了众多“村厨”好手展才献艺,以提高当地生活品质和劳动者技能与素养。杭州市三八红旗手、临安返乡“创客”罗云妍,发挥“头雁”作用,通过女工手艺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产业,带动了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发展庭院经济。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青山脚村90后小伙徐维笙,遍访周边瑶族村寨,记录瑶族歌书与长鼓舞鼓谱,学习芦笙制作技艺与演奏技巧,梳理传统纺织工艺与服饰刺绣技法。他牵头组织成立瑶族古文化艺术团,带领村民唱瑶歌跳芦笙长鼓舞,并走出大山参加表演活动。徐维笙为当地瑶族聚居区兴边富民、文化传承方面提供了青春创业样板。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乡下的皮影艺人,2022年元旦伊始便在西宁市百年老街水井巷拉起场子。他们带着从师傅手里传下来的行头、工具、唱腔,把皮影戏从稀稀拉拉的村口搬到人声鼎沸的商业街区。艺人们不仅现场表演,还开了直播。这些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互动性强、参与者众,既接地气,又激发创新动力;既可体验,又便于消费,保持了民间艺术的适宜温度和鲜活亮度。在这里,民间文艺的形式与内容相通相融、完美链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唤起更多的记忆和乡愁。
每到年关岁末,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醒狮项目国家级传承人李荣仔,就源源不断地接到来自国内外的“狮具”订单。遂溪有着优良的民间文化土壤,当地的年例活动万人空巷,数百醒狮灯箱点亮街区,几乎每村都有遂溪醒狮表演。2022年,遂溪开展多场醒狮文化进校园活动,受益观众1万多人次。每到寒暑假,还有很多学生来李荣仔家研修学习。李荣仔的儿子李祖杰与他一起打理家庭作坊,并为附近几十个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甘肃省庆阳香包传承人刘兰芳,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营销模式,累计销售20多万个香包,价值1000万元,带动800农户致富,为200多名大学生提供就业。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薪火相传,传统焕发新生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新一代民间艺人文化教育程度大大提升。他们很多有着高等教育背景,有些还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材生。他们回归民间艺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奋进,令人敬佩。当下,民间文艺的代际关系体现出开放、多元、辐射、跨界以及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等特点。其中,父子(女)关系、母女关系、婆媳关系居多,母子传承、隔代传续相对较少。
被称为二界沟“最后一个掌作”的辽河口排船师傅张兴华是辽宁省级传承人,他也是《国家木质渔船捻缝检验规则》标准的起草者。他擅长木匠、铁匠、捻匠、油漆等多个工种。他的女儿张莉大学毕业后,在本职工作之余教张兴华学习电脑绘图,将原本口传身授的“放大样”转变成CAD制图。
苏绣大师姚建萍不断在苏绣创作中融入时代主题。姚建萍历时数年构思创作的《玉兰飘香》《锦绣河山》等刺绣作品,尺幅巨大,气势磅礴,以博大胸怀向全世界传达和平与美好生活愿景。姚建萍融绘画美学、造型艺术、摄影技术于刺绣技艺,独创“融针绣”针法,并将苏绣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她的女儿姚兰又将苏绣艺术与生活美学熔于一炉。此外,姚建萍团队还与王者荣耀等品牌跨界合作,为游戏人物王昭君设计特别款“皮肤”,与汽车品牌合作设计刺绣内饰等等,将民间文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甘肃省掐丝珐琅画代表性传承人李海明新创出排丝、堆丝、花丝、垒丝、螺旋丝等镶嵌工艺技法,极大增强了珐琅画的视觉冲击力。他创作的珐琅画《宝相花藻井》(莫高窟217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他的女儿李婕作为新一代“守艺人”,将掐丝珐琅技艺与镜子、手机壳、小音箱等日常用品结合起来,使其更易于被大众接受,也提升了日常生活物件的设计理念和审美品格。
浙江杭州市萧山过江布省级传承人吴莹及其女儿杨洁在创新和活化古法印染方面颇有心得。她们推出的创意产品《别样精彩创意胸花》《韵味杭州· Dream亚运系列草木染游礼》,分别获评杭州市“最受市场欢迎的健康生活伴手礼”“Dream亚运特色伴手礼”。
此外,杭州铜艺大师朱炳仁、朱军岷父子,上海“海派剪纸”艺术家李守白、李诗忆父女,江苏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家吴元新、吴灵姝父女,宜兴紫砂艺术家张志清、张烨父女,陕西华州皮影传承人汪天稳、汪海燕父女,山东高密扑灰年画传承人吕臻立、吕红霞父女,江西新余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吴婉菁婆媳等等,在各自领域坚持传统文化立场的同时,在创作中注入国际化设计理念与现代生活时尚要素,由单一到多样,从作品到品牌,不断铸造中国民间艺术新辉煌。
民间文艺实践性极强,在说唱艺术、手工艺术方面更为典型。民间艺术大多数需要在日积月累不断增加的重复性劳动中运用自如、学深悟透。手工艺术对传艺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要求很高。市场经济为民间艺术提供了良机,也给传承转化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民间艺术家们纷纷乘着“非遗”保护之强劲东风,凭借区域语言文化共生、传统资源共享等优势,招徒传艺。于是,各种民间文艺工作室、工坊、传习所等新型民间文艺人才培养基地如雨后春笋,浴火重生。
民间工艺,是民间文化和手工技艺的绝妙体现,凝结着民间艺术创造与传承的智慧经验,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历史精华。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既要研究、保护、传播这些珍贵民间技艺,更要继承、阐发、弘扬中国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民间文化家园、坚持守正道走大道的优良传统,坚持历史正确和文明进步,不断推动民间文艺迈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