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公共文化·公益

吴欢忆母亲新凤霞:百年气象刘巧儿

时间:2023年11月27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文/张钰童 视频/魏康奇
0

   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新凤霞
  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百年巨匠 百年史诗——百位大师风采特展”陈列了多位戏曲大师的相关展品,其中就包括新凤霞的画作。
  “评剧皇后”新凤霞几十年驰骋在评剧舞台上,以自己顽强的人格走出了一条独属于她的“新派”艺术之路,塑造了众多光辉的妇女形象。在特展日前举办的专场导览现场,新凤霞之子吴欢透过中国文艺网的镜头,追忆起自己的母亲。忆母亲——谈事业、谈励志、谈教育,通过他的深情讲述,我们回顾了新凤霞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忆母亲·谈事业
新凤霞《刘巧儿》剧照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1950年,新凤霞的代表作《刘巧儿》在万盛轩首演,轰动京城,连演十场,场场爆满。
  《刘巧儿》是新凤霞在青年时代主演的剧目。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这一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极具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后,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一阵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也随之掀起。
  吴欢说,母亲是最早参加革命队伍的艺术家之一,“她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出演了一部电影《刘巧儿》,这部电影开启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大爆发”。
新凤霞《花为媒》剧照
  除了饰演刘巧儿以外,新凤霞在其艺术生涯中还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从《志愿军的未婚妻》中热爱祖国、勤劳质朴的赵淑华到《会计姑娘》中勇敢无畏的农村姑娘李秀英,从《乾坤带》中忠心报国的银屏公主到《金沙江畔》中刚强率真的藏族少女珠玛,从《花为媒》中执着追求幸福的闺阁小姐张五可到《杨三姐告状》中不畏强权的杨三姐……新凤霞的名字伴随着一部又一部优秀的剧目作品,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开创的“新派”艺术也因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独树一帜,逐渐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
  忆母亲·谈励志

新凤霞与吴祖光
  1975年,因突发脑溢血而左半身瘫痪,新凤霞被迫离开了钟爱的舞台。
  面对这样沉重的打击,坚强的她没有失去信心和勇气,在丈夫吴祖光的耐心鼓励下,新凤霞选择用写作和绘画来延续自己的舞台生命。
“百年巨匠 百年史诗——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展出新凤霞作品
  1982年,新凤霞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加入中国作协的女演员。她用唯一行动自如的右手,撰写出版了《少年时》《新凤霞说戏》《我与吴祖光》《绝唱》《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舞台上下》等27部、数百万字的著作,还跟齐白石学习国画,“我母亲是齐白石老人的弟子,创作了三千多幅国画,她还写下几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搁现在,算得上斜杠青年吧。”在吴欢看来,母亲新凤霞绝对称得上“跨界破圈”,“她心底最为敬重的是文化,她把一生也嫁给了文化。”吴欢说。
  忆母亲·谈教育

新凤霞之子吴欢在展厅驻足凝视 车梅 摄
  步入晚年的新凤霞以其惊人的毅力,又一次向新的艺术领域开拓进取。她讲学授艺,著书立说,教学不止,笔耕不辍。腿不能走路,她就坐在轮椅上给她的弟子传授技艺、示范演唱,克服行动的不便多次到剧场观看学生的演出,以鼓励和提携后人。为振兴戏曲,繁荣评剧,新凤霞不遗余力。在她的教诲下,谷文月、刘秀荣、王曼玲、赵三凤、戴月琴、高闯等一大批弟子、学生成为“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
  新凤霞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不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也不是英雄,更不是作家,只是一个普通的评剧演员,愿将自己的舞台经验,演唱方法,新旧社会的反差对比告诉后人,让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将‘新派’艺术继承下来,代代相传。让评剧艺术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前进,更加辉煌……”
  百年巨匠——
  “评剧皇后”新凤霞
新凤霞(1927年—1998年)
  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江苏苏州人,评剧表演艺术家,有“评剧皇后”之称。自幼家贫,6岁学唱京剧,后改习评剧,14岁开始登台,并担当主角。1949年后,在北京组织北京凤鸣社,成立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1951年调入军委总政文工团评剧团任主演,后调入中国评剧院。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特点是清新、明快、深情、优美。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等。
(编辑:张钰童)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