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幻灯

追思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榕

时间:2023年02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悦
0

一生把演艺当学问

——追思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榕

郑榕(1924-2022)

  郑榕说表演

  “由于工作的需要(话剧舞台需要创造各种不同人物)和积习难改,我一直把攀登这座险峰当作自己的毕生志愿。在如何创造形象上我走过一段漫长曲折的道路:模拟他人表演——面向生活——内心体验走了弯路——形体动作方法——向中国传统戏曲学习——寻找生活语言的规律——脱掉表演形象的外衣——掌握思想背景和人物关系……前后经历了52个春秋。常四爷和周朴园是我演的时间最久的两个角色,可以说从‘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到‘惊唤银饼睡起,巫山一段云姿’,多年来的耳鬓厮磨,已经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了。”

  “舞台上这个宝贵的‘瞬间’不是轻易获得的。演员为此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从开始学会表演,到后来不要表演——不要表演剧情,不要表演形象和心象,不要表演情绪,不要表演台词,不要表演风格……让这一切都从演员的个性中自发出来。一步步把演员从刻板化的形式束缚中解放出来,最后在舞台上变成一个自由的人,自由地展开思想活动,把作家的台词变成自己由衷的话……这时舞台的魔力便充分发挥了!它能囊括整个剧场,催眠上千观众,让观众的心随着演员的心来跳动……这就是一个演员梦寐以求的最大的欢乐啊!”

  “直到很晚我才懂得:表演艺术原是一种感觉的艺术,只有对自身以外的人和事觉得真实时,才能感动观众。在较短时间内便能以假当真地投入另一人生,这才是演员的主要基本功。经过刻苦的努力,舞台上那一幸福的瞬间是有可能获得的。”

——摘自《郑榕戏剧表演创作谈——实践斯氏体系的成果与经验》一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龙须沟》中饰演赵大爷

  “我今天是替郑榕来报恩的。郑榕生前跟我说得最多的话,是他这一生选择的最正确的道路,就是来北京人艺工作。他说‘用我一生的感恩,都报答不了北京人艺给我的一切’。”在日前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层排练厅举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榕的追思会上,郑榕的夫人陈秀英在听过剧院的亲朋好友对郑榕的回忆后,不禁潸然泪下,她回忆道:“就在郑榕去世前的几天,意识已有些不清楚,他总着急地跟我说,‘快给我穿衣服穿鞋,我得去剧院演出,我还有一场戏呢!’郑榕的这一生,他的心从没有离开过北京人艺,没有离开过舞台。”

  2022年12月24日,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艺术委员会顾问郑榕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23年立春刚过,首都剧场正在火热上演话剧《茶馆》,就在“常四爷”郑榕深爱的剧院里,大家聚在一起共同追思这位德艺双馨、令人敬爱的老艺术家,追忆他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高贵的品格,更感怀他“一生把演艺当成学问”的艺术人生。

《茶馆》中饰演常四爷(中)

  人艺的赤子

  郑榕是北京人艺的“元老”之一,1924年5月出生于济南,1935年随家迁居北平,1940年进入崇实中学就读,从此对文艺产生浓厚兴趣,1942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平国立艺专西画系学习油画。1943年赴西安正式开始自己的演员生涯,1945年加入重庆胜利剧社,1947年加入重庆演剧十二队,1949年进入重庆市文工团,1950年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人艺”)工作。1951年,在话剧《龙须沟》中饰演“赵大爷”,将这个性格耿直的劳动人民形象演绎得深入人心。1952年6月,作为一家专业性话剧院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郑榕担任演员,自此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北京人艺的话剧舞台。1993年他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文化艺术方面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获得第七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荣誉奖”,2013年获得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得第七届国际戏剧学院奖表演奖“终身成就奖”,2020年获得北京市文联颁发的“从事文学艺术70周年”荣誉表彰。

  在70余年的舞台生涯中,郑榕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从《龙须沟》中的赵大爷这个角色开始,他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日趋成熟,之后《雷雨》中的周朴园,《茶馆》中的常四爷,《蔡文姬》中的右贤王,《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武则天》中的裴炎,《胆剑篇》中的伍子胥,《丹心谱》中的方凌轩,《屠夫》中的冯·拉姆等角色,都成为他熠熠生辉的舞台形象。2012年,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之际,郑榕以88岁高龄登台,在北京人艺原创大戏《甲子园》中饰演老红军金震山一角,成为话剧舞台上的一段佳话。

《雷雨》中饰演周朴园

  “郑榕老师是我最敬爱和尊重的一位艺术前辈,他一身浩然正气,心里干净极了。”中国剧协主席、北京人艺原副院长濮存昕深情回顾了自己与郑榕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自幼便听父亲苏民讲述郑榕在排戏中的事情,心中埋下对他敬佩的种子。“我进北京人艺排的第一部戏,就得到郑榕老师的指点,他把我叫过去指导我台词,跟我讲不能句句都使劲儿,不能什么都激情,台词得有轻有重,这些让我至今受用。”时至今日,濮存昕仍然时常想起当初郑榕对他的教诲。“郑榕老师是耿直的艺术家,对年轻后辈倾囊相授、无私奉献。他永远想着北京人艺的事,想着北京人艺的前途,一说起北京人艺就满怀激情。作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郑榕老师是‘人艺的赤子’。我们说北京人艺是有历史可追、有水准可寻、有人可效、有戏可演的剧院,而郑榕老师这样的艺术家就是剧院最宝贵的财富。”濮存昕动情地说。

  不怒而自威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郑榕始终坚持话剧民族化的创作道路,表演风格深邃含蓄,善于刻画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他的表演把艺术、生活、技巧三者融为一体,静水深流,不见痕迹,给人以美的感受,收获众多赞誉。同时他也是北京人艺精益求精、严谨治艺精神的代表。每次步入化妆间,他就开始进入角色状态,反复琢磨、观察人物形象,满意后才到侧幕旁静候上场,代表了北京人艺老一代艺术家视艺术为生命的高贵品质和北京人艺的艺术创作传统,是观众心目中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北京人艺导演、演员顾威用“不怒自威”四个字概括郑榕对自己艺术和人生的震撼。顾威谈道:“郑榕老师在《雷雨》中饰演的周朴园不怒自威的形象深深吸引了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我,没想到这一吸引就成了一辈子,后来我成为了北京人艺《雷雨》的‘第二代周朴园’。可以说郑榕老师饰演的周朴园对我影响太大了,让我投身于话剧事业。”顾威回忆刚到剧院时,他看郑榕“不仅是一位前辈、一位老师,更是一座山、一位神”。顾威说,“演出前,郑榕老师每次都是最早到后台,七点半演出,他四点半就到后台,化妆、穿戏服,在后台的‘黑旮旯’里就开始进入角色、默戏。看到老艺术家如此敬业,剧院的‘小年轻们’在后台全都不敢出声,气场实在很强。”顾威还描述了郑榕对待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为了艺术不计名利的精神,敢说话、说实话的精神。他表示,郑榕通过《话剧表演民族化实验之路》等文章,对焦菊隐的艺术理论进行深化阐释,是学者型演员的楷模。

《丹心谱》中饰演方凌轩(左)

  和顾威有同感的还有北京人艺演员杨立新,作为北京人艺《雷雨》的“第三代周朴园”,被郑榕塑造的“第一代周朴园”形象所深深折服。杨立新1975年进入北京人艺时只有17岁,而郑榕那时已过50岁,“郑榕老师真的是不怒自威,这个我们都有很强烈的感受。那时我们叫老刁(刁光覃),叫老夏(夏淳),叫‘童老超’(童超),唯独没人敢叫‘老郑’,都恭敬地叫郑榕老师。他演戏是有很强气场的,我们一辈子学不来。”杨立新不禁感慨,自己这一代演员是幸福的,因为郑榕老师那一代艺术家创建了这家剧院,奠定了剧院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点。更为幸运的是,自己与郑榕老师他们一起工作过。“我敬仰他们,是照着他们的样子在演戏,我对舞台的感觉是从他们身上来的。郑榕老师更是北京人艺风格的坚决捍卫者。而通过对他的怀念,也深感肩上的责任,要责无旁贷、不可推卸地把剧院的经典作品一代代传下去。”

  演艺当学问

  郑榕曾撰文谈到,1961年周总理看《雷雨》后与演员的谈话让他深受鼓舞,自此开始高度重视艺术实践中台词、基本功训练等方面,认真研究话剧艺术的规律性问题,在人物塑造上不断加深认知,在人物表演上突破概念化。2017年93岁的郑榕曾为本报撰文《我对中国话剧的自信从哪里来?——纪念中国话剧110周年》,深入思考话剧的发展。2019年,95岁的他出版著作《郑榕戏剧表演创作谈——实践斯氏体系的成果与经验》,为后辈艺术从业者留下十分宝贵的艺术经验。

  有一个时期,国内外各种文艺思潮对中国话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北京人艺的现实主义创作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北京人艺原党委书记马欣特别谈道,“郑榕老师忧心忡忡,经过反复思考,在曹禺院长逝世十周年时,他奋笔疾书题为《三问曹禺院长》的文章,曾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文中一问观众在中国话剧事业中居何地位?二问话剧舞台以人为主,还是以物为主?三问现实主义还有没有生命力?他在文中呼吁,戏剧工作者应该时刻不忘面对大众、面对国情,以现实主义精神作为主体,去汲取其他流派的艺术经验和表演技巧,同民族传统相结合,使人感到其中贯穿着中国艺术的情调和韵味。”这也让马欣特别感慨,“无论何时何地,郑榕老师都能做到保持自身定力,但不固执己见,思想开放却不随波逐流。特别是涉及艺术发展方向等原则问题,他坚持正义,爱憎分明,从不人云亦云。他在戏剧界同行中是公认的学者型艺术家,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造诣。”

《智取威虎山》中饰演座山雕(右)

  郑榕退休之后始终心系剧院,关心剧院发展,参与剧院艺术生产。晚年虽然行动不便,也会坐着轮椅来参加北京人艺艺委会的研讨会,对剧目审查一丝不苟,对导表演方面均给予艺术上的指导。令北京人艺导演唐烨印象颇为深刻的是2017年她接受了剧院重排田汉经典《关汉卿》的任务,压力很大,“郑榕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非常希望我和他聊聊我的构思和处理,并且希望可以到排练厅来看排练。通完电话第三天,他就出现在排练厅里,拿出了准备好的资料。我们从元曲杂剧聊到了南昆北昆的差异,从关汉卿谈到了田汉,从元朝说到20世纪50年代……他把自己的思考和解读、担忧与期望,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们。”

  北京人艺青年演员雷佳作为晚辈曾与郑榕在《屠夫》《甲子园》等剧中有过合作,“我常常想,为什么郑榕老师能演出这么多跨度如此之大的角色,且都流溢着人物性格、情感的光彩。因为他饰演每一个角色都会重新出发,重新挖掘,重新体验,他把表演当学问在研究,这是对演员这个职业的尊重。”

《武则天》中饰演裴炎(中)

  功夫在诗外

  1984年郑榕退休后,还以自己深厚的艺术积累投入到影视创作中,参演过影视剧《西游记》《唐明皇》《三国演义》《谭嗣同》《周恩来》《楚天风云》等,其中《西游记》中仙风道骨的“太上老君”成为一代人的荧屏记忆。担任演员之余,他还积极进行剧本创作,曾撰写电影剧本《诗人魂》、电视剧剧本《康梁变法》等。北京人艺演员梁丹妮曾在郑榕编剧的电视剧《康梁变法》中饰演赛金花一角,她分享了当时郑老耐心指导、帮助她完成这一人物塑造的往事,不仅印证了郑老的谦和、博学,也向大家展示出了郑榕在舞台表演生涯之外,在影视编剧等其他方面的能力与贡献。

  程派第三代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火丁特别谈到,郑榕老师非常关心青年人的艺术成长,在她的艺术创作上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指点。“2019年我们首演京剧《霸王别姬》,郑榕老师不顾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坐轮椅前来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上台与观众见面致辞,并对京剧致以真诚亲切的祝福,使台上台下都非常感动。郑榕老师精湛的表演艺术,善良谦和的为人,让我们永远怀念他。”

《屠夫》中饰演冯·拉姆(右)

  从1954年首演《雷雨》,郑榕早已是观众心中的“最佳周朴园”。1996年曹禺逝世后,郑榕曾写过一篇深情的怀念文章《一份未完成的答卷》谈到自己演出曹禺剧作所获得的收获,话题谈及周朴园,他却认为自己一直没有塑造好这个人物,仍然感觉有不足。1997年,为纪念曹禺逝世一周年,北京人艺再度演出《雷雨》,请郑榕和朱琳参加演出。当时已是73岁的郑榕大喜过望,反复重温历次演出录像,揣摩对手戏演员的台词,寻找自己的内心反应。那次演出,郑榕通过大量细节的调整,演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周朴园。从演情绪到演人物,这也终于让郑榕感觉“老天终于给了他一次机会,诠释了他晚年心中真正的周朴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详述了郑榕的这段经历,感怀其用一生时间,走进一个角色的故事。“骨气与正气”“志气与毅力”“超越与开拓”“感恩与奉献”,刘平结合郑榕的人生历程和与自己几十年来的交流经历,深入分析和感怀郑榕“将艺术写进生命的一生”以及以杰出的造诣践行北京人艺“戏比天大”的艺术理念。

2017年8月,郑榕(前排左四)任北京人艺第八届艺委会顾问

(编辑:于欣悦)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