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特别关注]《为人民放歌》三书

时间:2012年02月20日来源:作者:

《为人民放歌》剧组工作照

在大历史叙事中运用细节

□ 张芳(纪录片《为人民放歌》执行总导演)

  镜头从草丛中缓缓升起,伴随着远处的几声鸡鸣犬吠,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座普通的北方院落。李家庄——这个河北石家庄附近不足两百人口的小村,在1949年却是中共中央统战部的所在地,大戏剧家田汉正是从这里出发,会同55名文艺界人士和民主人士前往未来新中国的首都,北平。半年后,一个新中国的文学艺术的组织即将在那里诞生。

  这座宁静安详的北方院落是数字电影《为人民放歌》的开篇镜头,整部影片的第一个故事情节正是从这一细节展开的。李家庄看似普通却又意义非常,当一轮红日从这里升起,这个小村庄里所蕴涵的全部力量才得以喷薄而出,为一个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做好了情节上和情绪上的铺垫。

  《为人民放歌》没有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宏大叙事”入手,而是在保证“历史真实性”、“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之下,发现和放大历史过程中的戏剧性情节,充分发掘和采用细节,以小见大,把大历史的宏观背景叙述与细节描述相结合,让人们在熟知的历史中发现生动的趣味,让故事充满悬念,从而突显出纪录片的张力和吸引力。

  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敏感性在于从丰富繁杂的历史资料中寻找到蛛丝马迹,挑选出最能凸显主题、最恰当、最有力的细节。

  在《为人民放歌》中有这样一个段落:无论是电影、曲艺、美术还是音乐,在国际交流中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而哪一种艺术形式最为直接,不仅可以面对面、更可以跨越语言的鸿沟?我们选择了著名歌唱家宋祖英2006年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独唱音乐会。

  脍炙人口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是最为国外听众所熟知的中国江南民歌,也是宋祖英这场音乐会的主题歌曲。然而,当翻看这场音乐会的资料素材时,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当宋祖英演唱湖北利川的少数民族经典民歌《龙船调》的时候,她用英文说了一句歌词:“Would somebody help me?”结果令人没有想到的一幕发生了,一名美国男士举手站起呼应:“I will help you!”引得台下一片笑声和掌声。如此直观而生动的交流与对话,让这首并不知名的《龙船调》代替了《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成为我们放入片中的最佳选择。

  大历史叙事,是“叙”的主体性与“事”的客观性的统一。一部国家的大历史由无数个人的小历史构成,而这些个人的小历史也是由一个个小细节、小片段所组成。影片《为人民放歌》在以客观真实的视点讲述中国文艺发展大历史的同时,也会不时地将叙事的视点转换到亲历过那段历史的艺术家们身上,让他们描述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感所想,使艺术家的局部记忆在历史背景的映衬下呈现出了史诗般的内涵,最终汇聚成为一部气势恢宏的历史交响曲。

  每一次国家危难的时刻,艺术家们都从未缺席。14年的抗战更是如此。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中国国土那一刻,艺术家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迅速行动起来,进行抗日宣传。在我们采访的数十位艺术家中,有一半以上年龄都在70岁以上,许多老艺术家已经90多岁高龄。版画家力群,歌唱家周小燕、王昆,摄影家陈勃和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为我们讲述了他们亲身经历过的那场抗战,当这些细节汇聚在一起时,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便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在影片中,像这样平行表现的细节还有很多,例如艺术家们从四面八方齐聚北平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歌唱新生活;汶川地震发生后,艺术家们或捐款,或慰问,或进行募捐演出,或抢救文化遗产,或亲临一线拍摄、创作,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向灾区表达着爱心……这些生动的细节丰富着整部影片的内涵和节奏,推动了叙事情节发展。

  在立体多面的历史中,视角的不同决定了景象的多样。通过创作电影纪录片《为人民放歌》,使我们找到了这一类题材的纪录片创作的途径与方法,那就是在大历史的叙事中运用细节。

  将“小细节”引入“大历史”,会使叙事视角由窄化走向多元,由扁平变得立体,由死板变得生动有趣,这种手法不仅打破了观众对于历史叙事的思维定式,更以陌生化、新鲜化的审美感受丰富了他们的期待视野。


(编辑:孙育田)
共4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