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为人民放歌》三书
情+景,情景再现的合力
——从《为人民放歌》浅析历史文献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运用
□ 易晓斌(《为人民放歌》导演)
《为人民放歌》的创作者试图用一种诗意的笔调,艺术化地运用“情景再现”手法,为此类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留下了无穷大的探讨和尝试的空间,打开了另一个思考的维度。
★ 坚持“用画面说话”
“情景再现”是指在纪录片中,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重新建构并予以表达,拍摄对象换成了职业或非职业演员,拍摄时间与故事发生的时间已严重错位,叙事结构可以根据导演的构思和观众的欣赏习惯,做出相应调整和安排的一种再现手法。因此,“情景再现”的手法弥补了历史题材、科技题材等类型纪录片内容表述上的不足和视觉形象的缺乏。而这种补充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的巨大变革、人们视觉经验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凸显出来。由当事人、见证人或者专家学者对曾经发生的历史进行讲述。没有讲述人的时候,往往依靠解说词加历史影像或者历史遗迹空镜的方式进行。这种在声音、讲述人的语气、神态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上竭尽全力的“口述”方式,无法从根本上避免视觉感受上人像加空镜的单调。
而“情景再现”的出现,无疑是让纪录片在面对历史题材的时候也能够坚持“让画面说话”。
★ 给观众讲故事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隆重的入城式。在北京天桥万盛轩小戏园子里,文艺女战士王昆和评剧皇后新凤霞第一次见面了。虽然没有留下任何影像,万盛轩戏园也无处可寻,但是新凤霞在回忆录中详细地描述了那一天的情景。“演员们一见面就跟我们打成了一片。他们有文化,我们把他们当老师,但他们总是谦虚地说,‘我们是来学习的。’”而接受采访的王昆更是清楚地记得看到新凤霞的时候,她正在忙着化妆。穿着军装的文艺战士手把手地教新凤霞等国统区艺人表演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白毛女》《血泪仇》等等。
运用“情景再现”,对缺失影像的往事进行画面表达,不仅弥补了影像资料的不足,而且强化了作品的故事性。由于此段情景再现来源于新凤霞回忆录的真实记载,创作者除设计了演员化妆、国统区解放区演员亲切见面、王昆等文艺战士教大家一起跳秧歌剧等小的故事情节之外,还通过与回忆录书册的静物拍摄结合、声音设计等环节,加强“情景再现”的艺术性。尤其在声音使用上,配合再现的画面,创作者专门邀请了一位专业戏曲演员模仿新凤霞的北方口音,像讲故事一样讲述回忆录中的相关内容。因为新凤霞已经去世,用混响的效果对声音加以修饰,与王昆的采访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故事完整的AB面。虽然只是这样几十秒长度的情景再现,但是却在声画两个讯道中形成了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的碰撞,写实与写意相互激发,富有情趣的碎片式的个人生活体验和宏大的历史潮流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幕有血有肉的历史景观。
★ 表演中的“真实观”
观众之所以选择观看纪录片而不是看电视剧、故事片,就是看中了它客观反映现实与历史的真实性。一旦“情景再现”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出了问题,误导了观众,就是从根本上颠覆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的文献价值和观赏价值。
纪录片的戏剧性受制于真实性的要求,不能编造任何情节,所谓故事化叙述手法也只能在真实性要求的框架范围内,深入挖掘历史故事中蕴涵的戏剧性元素,然后以故事化的方式将它表现出来。对于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创作目的最终的实现,根本上来源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探求与解读能力,对历史时空、现实时空、未来时空组织结构的能力。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创作者要做的就是要尽量展现探寻历史的动人过程,在过程中让观众体验不断接近历史真相的乐趣。
★ 再现细节与氛围
除了1949年7月2日,郭沫若在中南海怀仁堂宣布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开幕的历史资料之外,北平城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空前盛况更是新中国文艺正式诞生的最好体现。参加会议的画家陈秋草,专门为《旅行杂志》撰写了一则报道:七月十四日下午五时,七百多位代表们被邀陆续进入了御河桥二号的园子……那天所备的菜肴特别丰美,鸡豚牛脯,大快朵颐,朋友们举杯遥祝,但听得一片干杯的呼声,每个人都涌上醉意……
聚餐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与会者们想到即将参加新中国文艺工作,开启新文化、新篇章时挥洒出来的万丈豪情。美术师用一块繁体字书写的牌匾“欢迎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和红绸言简意赅地确定了场景表现的内容。灯光师专门找来了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彩灯串,装饰在镜头的前景部分,强化喜庆的气氛。通过三四个碰杯的特写镜头,直接接入对当时参会的周小燕的采访,“在会上拿着一个本子让其他与会者签名,周总理写的是为建设人民的音乐而努力,丁玲写的是要当人民的歌手,最光荣,为人民歌唱!”整个段落简洁、明快。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