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评人:请为国产电影把好脉
日前,在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外围单元“国际影评人周”中的“France 4 Visionary Award”奖评审名单里,中国影评人magasa(原名骆晋)入选其中,这是世界大型电影节评审团第一次有中国影评人参与,实现了这个领域华语势力“零的突破”。
随着华语电影不断崛起,与之紧密相关的影评人群体也在努力实现着突围。虽然饱受争议,却是电影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影评人群体生存现状如何?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影评人吗?独立影评人又该怎样让电影得以回归呢?笔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一些影评人和业内专家。
影评是不是拉动票房的最强音?
有着美国“第一影评人”之称的罗杰·伊伯特,他笔下的影评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坚守客观性和专业性,其写作风格建立了整个影评行业的职业标准,他的评论甚至能够直接影响一部影片的票房。所以,在美国有这样一种说法——“罗杰就是电影”。
在中国内地,影片上映前,也会有影片的宣发营销人员邀请影评人观看,并借以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上进行各种形式的推介。
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magasa今年32岁,是一位对电影有着浓厚兴趣,经常在网络撰写电影评论、电影史研究文章的网友,也就是撰写影评的自由撰稿人,写影评并不是他的主要谋生手段。因为对电影的专注和热爱,从2005年开始,magasa联合大旗虎皮、木卫二等人创立了电影群体博客“moviegoer”,凭借专业严肃的评论视角和深度活跃的讨论氛围,没过多久,moviegoer就成为了内地民间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博客。
实际上,电影票房真的可以任由影评打扮吗?“影评和票房有小部分联系而非必然联系,票房跟影评的数量有关系。”影评人陶欣煦认为。而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尹鸿认为,“对偏艺术类的电影,影评可能影响会明显一些。大规模的商业电影,它商业推广的气势可能压倒了专业影评人,而且很快就会由老百姓的口碑影响到观影,影评人的作用会相对有限,更多的是市场和口碑在那儿发挥作用。”陶欣煦通过举例来说明影评人的整体影响力很小,“50个影评人写再多,可能也不如姚晨在微博上发一条‘状态’的影响力大。”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