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艺术交流 VOL.02/2014|张亚萌

   

  不像他的同行,那个喜欢把女人画得丑丑的德加,法国印象派大师奥古斯特·雷诺阿是喜欢描绘女性之美的,他笔下的女人、阳光和生活,跳动着色彩绚丽的光斑,满是春风习习的恬静与惬意。他这一典型趣味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876年的油画《秋千》,说起来,只是画了一位女士在花园荡秋千、旁边几个友人在注视的场景,而这一瞬间的永恒却那么迷人。 

  《秋千》让雷诺阿迷们魂牵梦绕了许多年,2014年的这个春日,在天空并不明朗的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它跟着奥赛博物馆来了,同行的还有更为知名的《煎饼磨坊的舞会》,以及让·克鲁埃、乔治·德·拉·图尔、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亚森特·里戈、巴勃罗·毕加索、费尔南·莱热、皮埃尔·苏拉热的名作。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展现双方在过往50年中的文化交流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法国博物馆联合会于411日至615日联合主办“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展览囊括了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这5家世界著名博物馆共10件精品画作。 

 

《油画》 皮埃尔·苏拉热 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藏

  “展览中的全部作品均是首次来华展出,每件作品不仅承载着与之对应的具体时代,还反映了具体时代中具有标志性的潮流运动和风格特色。它们都深藏着一个或多个故事——作品本身呈现的故事、作者的故事以及作者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的信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说,它反映了一个关于法国的故事、一个关于艺术的故事。对于法国这样的“高视带”欧洲国家,它的文化、艺术,全与一个字有关:爱。 

 

《煎饼磨坊的舞会》 奥古斯特·雷诺阿 奥赛博物馆藏

  展览中,《煎饼磨坊的舞会》和《秋千》足以称得上是奥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尤其是《煎饼磨坊的舞会》,不仅是所有西方美术史教材中必能提及的名作,也是此次展览中保险数额最高的展品。画作描述的是19世纪下半叶刚刚经历都市改建的巴黎,宽阔的林荫道、时髦的社交场所、咖啡馆及夜总会,无一不成为画家们的新主题。而位于巴黎北部蒙马特高地的那些纵横交错的小巷和老式建筑中,依旧充满了浓厚的乡村气息,雷诺阿便是最早落脚在此地的画家之一。在那里,他经常看到前来放松和呼吸新鲜空气的工薪族和城里人。艺术家、工人和无所事事的人们像朋友一样聚集在“煎饼磨坊”—— 一个可以跳舞的露天咖啡馆。雷诺阿记录下了这样的场景:人们开怀畅饮,年轻姑娘们尽情热舞。他们的青春活力和自然魅力激发了雷诺阿的创作灵感。这一时期,他也经常邀请朋友去不远处位于科尔托街的画室,画室后面有一个大花园,雷诺阿喜欢在那里进行露天写生,画作对象经常很简单,比如一个引人注目的荡秋千的女人。 

  19世纪中期,在主流艺术依然偏爱宏大庄严的历史题材之时,雷诺阿的作品却与之相左,他喜欢刻画转瞬即逝的瞬间和生活的乐趣,其中最爱描绘一天中某个时刻的阳光。雷诺阿通过在画布上快速点下彩色的笔触,画出阳光透过树叶的斑斑驳驳,他依当下的感受选择色彩。如《煎饼磨坊的舞会》和《秋千》中的树影是蓝紫色的,而斑驳的阳光则是粉色的;秋千上姑娘的白裙用许多看似凌乱的色点,如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反而使裙子看上去是白色的,给人以阳光闪烁的感觉。这种新的绘画方式正是“印象派”的特色。 

  除了雷诺阿画作中柏拉图风味的“生活之爱”,“重口味”的卢浮宫意外地带来了表现男女之爱的《门闩》,讲述了一个关于爱的征服和随之而来的欢愉的永恒经典故事。一间卧室中,男人一只手插上门闩,另一只手揽着的女人徒劳地阻止他去锁门。女人将头别开,表现出半推半就的暧昧态度,好似在躲开男人的热吻。凌乱的床和身穿内衣的男人,无不暗示着男女间已发生的事情。前景的地面上,一把躺倒的椅子和被丢弃的花束,让人联想到年轻女人曾徒劳地阻止男人过分的调情。作品营构出关于“爱”这个主题的独特思考:对神的爱以及男女之间的爱。作品描绘的故事来源于18世纪放荡文学,其结局必定是不堪的、被禁止的情欲,所以这股潮流在当时一直受到基督教的强烈谴责。 

 

《木匠圣约瑟》 乔治·德·拉图尔 卢浮宫博物馆藏

  同时,卢浮宫还带来了传达“神圣的父子之爱”的拉·图尔的《木匠圣约瑟》。作品描绘了一个孩子在深夜为正在做木工活的父亲照亮的情景。唯从作品的名字“木匠圣约瑟”(即耶稣基督的养父)可知,这是一件宗教作品。天主教认为因神的旨意,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以处子之身受孕,所以,耶稣兼具人和神的双重特性。玛利亚的丈夫约瑟,并非以耶稣生父的身份,而是以养父及幼年耶稣的保护者的身份同样受到尊敬。约瑟与耶稣间的眼神交流是整幅画的核心,蕴含着超越血缘的孝爱,约瑟眼中的无限温情,流露出对耶稣的关爱。 

  拉·图尔最著名的便是他描绘夜间场景的才华,黑夜中,唯有烛光或炉火的余烬得以穿透黑暗。观众通常只能看到画中的部分光源,其余部分则被遮蔽了,这样更加有助于强调独特的光影语言及其微妙的层次变化。深沉、含蓄、静谧的画面,几乎完全的棕色调,有效地描绘出光影的效果。画中超乎自然的光亮照在耶稣的脸上,隐喻其神性和引路人的角色。另外,透过孩子指缝的烛光,把他的手指照射成半透明状,满是污垢的指甲,则提醒观众他只是一介凡夫。 

《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 让·克鲁埃 卢浮宫博物馆藏

  卢浮宫所藏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和凡尔赛宫所藏的《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展现出帝王对权力的爱。与这种闪耀着勃勃野心的作品不同,毕加索的爱更为隐秘。他的《读信(毕加索和阿波利奈尔)》中,两个身材魁伟的男人并肩坐在石头上,身后是岩石色的背景,他们的衣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两人紧靠在一起,将自己的手臂搭在对方的肩膀上,显示出亲密的关系。右边地上放着书籍,两人手中拿着信,这些元素为作品增添了一些文学色彩。即使画中的人物形象并非毕加索和作家纪尧姆·阿波利奈尔,但人们依然把这看做是两人友谊的见证。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后不久便与诗人相遇,身为艺术评论家的阿波利奈尔很快写了些关于毕加索作品的文章。阿波利奈尔于1918年逝世,这件作品完成于若干年后,被认为是画家悼念友人之作。如此表现友人之爱,或曰兄弟之爱的构图,总能让我们联想到《艾斯特蕾姐妹》表现隐晦的同性之爱的构图——这种基情满满、勾肩搭背的姿势,如同“卷福”与“花生”,真是深得“当代人”之欢心。 

《斗牛士》 巴勃罗·毕加索 毕加索博物馆藏

  “通过让·克鲁埃和亚森特·里戈那惟妙惟肖的笔触,观众们将有机会与两位法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和路易十四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不仅如此,观众除了可以从立体派大师毕加索和费尔南·莱热的展出作品中多角度去感受法国在20世纪前卫运动中的活力和先锋地位之外,还可以在擅长运用明暗的拉·图尔和皮埃尔·苏拉热之间,以及在对色彩描绘极度热忱的弗拉戈纳尔与雷诺阿之间,建立一场超越时代和艺术运动的‘对话’。8位艺术大师,10幅传世名作,完美地结合成一部浓缩的法国艺术史。”陈履生说。这只有10件作品的展览,展现的是艺术与权力、爱与诱惑、影与光的关系,而本展策展人塞西尔·迈松耐夫剖析得更为简洁:“用不同类型的作品洞悉父与子、男与女、朋友与朋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容易被各个阶层和国家的人分享与理解。”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就好像雷诺阿谈到他为什么只画那些风花雪月的原因:“改变世界不是画家的责任,我也只能用自己的手,为生活做几件美丽的衣衫,仅此而已。”——简单、纯粹,一如《秋千》里左边站着、抠着手、痴望着被“夺走”的秋千的可爱小女孩。 

QQ截图20191218095852.png
VOL.2/2019
QQ截图20191218093517.png
VOL.1/2019
1.png
VOL.4/2018
1.png
VOL.3/2018
VOL.2/2018
VOL.2/2018
1.png
VOL.1/2018
VOL.4/2017
VOL.4/2017
VOL.3/2017
VOL.3/2017
VOL.2/2017
VOL.2/2017
VOL.1/2017
VOL.1/2017
VOL.1/2014
VOL.1/2014
2013_4
VOL.4/2013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