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金书法艺术:软硬兼书 相得益彰
艺术交流 VOL.01/2014|艾红
杨开金书法作品
杨开金书法作品
杨开金书法作品
杨开金书法作品
杨开金书法作品
杨开金书法作品
杨开金书法作品

  • 杨开金书法作品
  • 杨开金书法作品
  • 杨开金书法作品
  • 杨开金书法作品
  • 杨开金书法作品
  • 杨开金书法作品
  • 杨开金书法作品
   

  杨开金,字垚德,湖北竹山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文化报社副社长、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监事会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副会长、北艺书画院名誉院长。作品发表于《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 》《书法报》《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作品参加过第二届国际书法大展(韩国)和第四届中国艺术博览会、日本雅游会书展、迎接“97香港回归”中国书画大展、海峡两岸名人书法展览、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展、首届“盛世中华”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大展、2006年中国文化节之中日书法交流展、奥林匹克之旅书画艺术展示活动、大公报主办的大爱无疆——四川汶川大地震大型图片展览书画赈灾义卖活动等。作品被收录中华百家姓氏始祖碑林、微山湖国际书法碑 

  林和中华荣锦碑林。艺术传略编入《中国硬笔书法家辞典》《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国际名人录》《中国书画藏典》等。 

  在读一本书、观一幅字画时,我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去猜想作者的容貌或性格。毕竟“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中华世纪坛的一次书法作品大展上,我第一次见到了杨开金与他的行书作品。杨开金儒雅洒脱、睿智幽默,“书如其人”四个字,将他的品、貌、艺概括得妥帖而完备。 

  杨开金出生在湖北省竹山县墨池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艰苦的条件培养了他坚韧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的许多书法作品都落款书房宅名“墨池斋”,寄托了他刻苦研磨书法艺术的决心和那饱蘸着墨香的浓浓乡情。杨开金的书法艺术得益于他成长的经历。可以这么说,“写字”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杨开金就是因为人好、字好,深受战友的尊重和首长的重用。在部队的14年中,他由一名新兵连的文书成长为机关干部,后来又被调到兵种机关工作。这期间,不知有多少文书和材料是他用规范、秀美的楷体和仿宋体书写的。他在实践中学习着、感悟着,让自己的硬笔书法在平凡的日常工作中不断升华,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并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笔耕不辍、勤学苦练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理论修养。他将自己多年从事硬笔书法创作中的体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撰写了多篇有关如何学习硬笔书法艺术的理论文章,引导人们热爱硬书艺术,渐渐成为一名颇有成就和社会影响力的硬笔书法家。 

  同时,杨开金又是一位卓有造诣的毛笔书法家。近几年来,他的墨书一与社会见面,便得到专家们的好评和受众的喜爱。他的墨书字体俏丽、精道、飘逸、丰润,富于弹性和凝聚力,给人一种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之感;行笔中,张驰有致,收放适度,阴阳顿挫,气韵相通,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充满纵横呼应、列式布网的构思美。从“书如其人”的角度看,他的书艺风格来自于他的人品和对自身的修炼。而从书道角度讲,作为硬笔书法家书写墨书,杨开金当属成功的典型一例。诚然,硬笔与墨书都有各自的骨肉、貌神,然而从硬与软矛盾统一的角度讲,也不妨可以把这两种形式化作阳与阴、表与里的关系,“居露含内、居藏而露”是为互补的书法美学法式,中国的书道应该是在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侧面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杨开金实现硬笔到墨书的飞跃成因有三。首先,书家都有体会,变化是书艺驰骋的空间,精神倾注的寓所,然而对驾驭“硬者固、软无常”的两种不同笔质,要追求合理的变化,不能不做观念性的调整。如果说杨开金的硬笔是在硬质中扩延软度,在刚直中开拓柔润、在固化中寻求流动是在追求一种硬质的变化,那么他在毛笔中,以在软质中注入筋骨,变化中寻求常规,流动中把握气质则是追求一种软质的变化,它所达到的直接效果是刚借柔而纯刚,柔借刚而辅柔,正是这种刚柔相济的机制铺垫了他墨书的韵致。其二,把握共性是相互转化的基础,杨开金充分利用硬笔和毛笔共同书写的中国文字,发挥其共有的运笔节奏、韵律特点和结构、造型、布局的美学规律,不仅使他广泛地适应墨书的特点,同时增加了他书艺规范的力度和朴素自然的内涵。其三,杨开金利用硬笔和墨书各自形式之长,实施相互渗透,通过以微发宏的途径,把硬笔在有限空间捕捉的精微拿到毛笔多变无常的空间里加以扩展,又以微妙的变化转化成造势的契机,把内在的气质转化为一种气势,于是既保留了硬笔洗练、自由、严谨、韧性的特点,又扩大了丰满、洒脱、厚重、韵致的美。
QQ截图20191218095852.png
VOL.2/2019
QQ截图20191218093517.png
VOL.1/2019
1.png
VOL.4/2018
1.png
VOL.3/2018
VOL.2/2018
VOL.2/2018
1.png
VOL.1/2018
VOL.4/2017
VOL.4/2017
VOL.3/2017
VOL.3/2017
VOL.2/2017
VOL.2/2017
VOL.1/2017
VOL.1/2017
VOL.1/2014
VOL.1/2014
2013_4
VOL.4/2013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