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中国战争影片中的女性形象
战争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成为凝结民族气质、传达深沉之美与人性深度的代言。她们所具有的意志和精神,也鲜明地反映了文本叙事所指向的时代特点、民族风韵。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战争影片,鲜明地呈现着时代所赋予的文化载体特征以及与战争相关联的艺术表达的审美特质。其中的女性形象,在个性色彩、审美内涵上,与新中国“十七年”战争影片相比,呈现出更为开阔与丰富多彩的样态。那些被成功塑造的女性往往构成文本叙事中的亮点,使战争影片叙事获得更为广博的人文意蕴。[详细
 
有了信仰才能赢得美好未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创作手记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不是一部谍战剧,也不是一部一般的主旋律作品,而是一部力求达到三性统一的文艺作品。与以往的主旋律作品不同,这部作品基于剧中故事的发展,通过剧中人物角色的思想历程和奋斗历程,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时期中,带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争取全民族解放和对共产主义信仰不懈追求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对实事求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真理性思想原则和思想路线的不懈追求。 [详细
 
党性之坚与人性之美——电影《郭明义》拍摄手记
电影《郭明义》是一部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在真实事迹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艺术加工的人物传记片。原剧本由著名编剧高满堂担纲创作,人物鲜明、立意高远,具有很强的生活质感和时代气息,为影片的成功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与以往大多数英模电影不同,本片主人公没有特别突出的重大事迹。无论56次献血、10多年捐款捐物,还是帮助白血病患者干细胞配型、敬业爱岗,郭明义的所做所为都是“碎事”、“散事”。这对于讲求戏剧性冲突的电影创作来说颇具难度。剧本叙事线索多、戏剧冲突、情感起伏不大。相对于情节性强、节奏快、天马行空的商业故事片来说,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详细
 
讴歌永不消逝的信仰——王祖皆谈红色歌剧创作
在改编红色经典剧目时,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原著,必须坚守住原著所传递出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内涵。既然要搞民族歌剧,就得回归民族歌剧本体,保持民族歌剧特质,继承民族歌剧传统。它需要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需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需要有动听的音乐旋律,它需要有生动的音乐形象,它需要有经典的音乐唱段,它需要有熨帖的腔词关系,它需要有民族的音乐形式……学习《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优秀民族歌剧的成功经验,以戏剧为基础、以人物为核心、以音乐为主导,着力解决好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音乐性这一主要矛盾,用歌剧的特殊方式去寻求主题的深化。[详细
 
红色叙事今天为什么这样“红”——关于几部《建党伟业》同名作品的对话
黄亚洲的长篇小说《建党伟业》是一个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传播者在本世纪初对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主动应对(如果不是欣然接纳的话),而反过来,同名电影小说与评书的出现是大众文化时代受众的反馈,两位“80后”受众的回应是,成为新的传播者,并以更易于大众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两代人、三个文本,他们共同完成了红色叙事在大众文化语境中意义的重建。[详细
 
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三代电影人的口述史
通过电影回顾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来之不易,通过难忘的电影画面铭刻党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电影人们深知,伴随时代急流涌现出伟大的诗篇,正是他们创作所需的伟大主题。
  “我们坚信电影的魅力!电影能使党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电影能使党的信仰和追求令更多人坚定不移!”中国影协主席、著名电影导演李前宽的话引起三代电影人的共鸣,在他们争先恐后的口述中,党史和影史交相辉映,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一个个真实地向我们走来。[详细
 
《建党伟业》导演黄建新:一个传奇的诞生
电影《建党伟业》拍摄的最大难度在于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纷繁复杂,既不能有大的史实硬伤,又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氛围,更不能完全忽视观众们的品位。众口虽然难调,但是缺任何一味却是万万不可。所以,拍摄前期我们用了一年时间研究史料和细节,一边拍一边改,最后改了40稿。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对历史重温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完美地在银幕上展现出这段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详细
 
王兴东:用银幕证明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纵观我笔下的共产党人,无不连在一条红线上,那就是在干群、党群关系上做文章,特别是党员个人利益与群众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就卓见人物的党性了。我举个例子,自身患了癌症的牛玉儒,却关心奶农饲养的奶牛所患的乳腺炎,他知道患乳腺炎的奶牛就会影响产奶量,少产一吨奶,农民就少收入1700多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些宝贵的细节对揭示人物心灵,展示人物性格,决定影片是概念还是形象,是说教还是情感,是虚假还是真实。我用生活的细节焊接艺术与生产的接口,源于生活的细节是最能打动人心的音符。[详细
 
《建党伟业》:一部非常好看的主旋律电影
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开门见山地表示:“《建党伟业》要比《建国大业》拍得更好。”对于这部全景展现1911年到1921年10年间大时代风云变幻的大制作影片,韩三平如此评价,“我们有责任用电影的方式来表现那个战乱纷繁的时代,展现那段惊天动地的历史。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做大事、年纪轻轻便丢性命的时代——那时的年轻人志向远大而意志坚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我们所表现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就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一批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大任的年轻共产党员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详细
 
脊梁精神永传承——评工业题材电视剧《师傅》
作为工业文明的建设者,工人阶级在经济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在进步论和目的论的历史叙述中被预设为人类历史的主体。这个最重要群体的实践活动,必然是社会生活最富气概、最有力度的场景。因此,工业题材电视剧命名的成立,必须具备对于科技、智慧、理想、奋斗以及成功等因素的向往与呼唤,在创作美学上洋溢着阳刚、向上、积极、青春和充满力量感的美学追求,在工业题材作品中能够洞见社会与政治的深层风貌,间接而敏感地触摸到历史具有质感的真相。
一直以来,工业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的专业性、场景局限性,成为横亘在工业题材行业叙事与市场接受之间的创作沟壑。《师傅》表现出来的叙事图景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当无法反抗这个半径的时候,似乎还可以寻觅不同的圆心。 [详细
 
当前电视剧共产党员形象塑造的突破与创新
艺术作品中的党员形象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是国家宏观政策、党的阶段性目标的宣传口径和具象化体现,也是党和老百姓相互关联的重要精神渠道。因此,成功的党员形象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应符合社会主流的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正如托马斯•沙兹指出:“集体理想仪式化的首要戏剧化工具就是类型的英雄人物——即为动作或人物主导文化态度提供一个聚焦点的中心人物或若干人物。”这些作品就是力求从先进意识觉醒的时代英雄身上表现主流价值观的神圣性和引导性,从而树立起积极、正面、光明,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国家形象。电视剧中的党员形象对大众的价值理念和价值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功能,其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真正深入民心,就必须与大众文化融合互动。而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蓬勃兴起不断催生出各种各样的时代符号,艺术创作者也开始倾向多元化的阐释和表述方式。[详细
 
虔诚•忠诚•真诚——《建党伟业》拍摄掠影
筹备伊始,影片的主创人员便大胆设问: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共产党?历史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既是一个艺术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命题。经过认真的思索和充分的论证,影片决定采取更宏观的方式来诠释这段历史,不仅仅要关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一重大事件本身,还必须呈现出一定的历史纵深,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逻辑给予展现,从中找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影片始终抓住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条主线,力求完整而准确地呈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阶级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奠定了充分的组织基础。在这一总体性的创作思想引导下,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情,编导一头扎进卷帙浩繁的各类著作之中,仔细研读了上千万字的历史资料,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中大胆取舍、精心选择,进行必要的艺术提炼和加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