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收藏 深藏闺中人未识
殷秀云 雕漆群仙祝寿大盘
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大碗,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曾几何时,漆器曾代表我国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准,也是皇家御用器具,享誉国内外。然而在今天,历史悠久的漆器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深藏闺阁待时飞的金凤凰。
人称“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对我国漆器情有独钟,曾言自己平生最得意的事之一就是撰写了《髹饰录解说》一书。此后,他还撰写了《中国古代漆器》,漆器研究已成为王世襄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漆器到底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其发展状况如何?又为何逐渐淡出了当代收藏界的视野?本文将走进漆器收藏,同读者一起揭开深藏闺中的漆器的面纱。
千年髹漆 皇家御用重器
我国漆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轻便耐用的木胎漆器就逐渐取代沉重的青铜器,成为酒具、食具的首选。在战国秦汉时期,漆器因其胎薄体轻、坚固耐用、装饰华美等特征,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近500件精美的漆器,色彩绚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成为西汉漆器辉煌的有力佐证。唐朝时期,中国漆器技艺传入日本,使其在日本大放异彩。明清时期,漆器备受珍视,成为皇家御用品,被视为“五朝御用重器”,尤其是明永乐年间,皇城内设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场,以扩大皇家漆器生产规模,推动了明朝漆器的生产发展。
漆器的贵重不仅在于其久远的历史,还在于其考究的制作工艺。制作漆器所用的天然漆十分考究,古人有“百里千刀一两漆”的说法,可见其珍贵程度。而漆器的制作工艺相当繁琐,一般分为选料、塑胎、涂漆、彩绘、打磨抛光、烘干等步骤,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以雕漆为例,仅上漆就需要在胎上涂百层以上漆液,每涂一层需待以时日阴干,反复进行,仅是髹漆这道工序就需百日之久。
漆器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因其繁复的制作工艺,还在于其多样的工艺门类。在明代黄成所著的《髹饰录》中,他将漆器工艺分为十四大类、101个品种。如剔红、剔犀、螺钿、描金……不同工艺制作的漆器风格各异、各有千秋。
此外,我国传统漆器不同的风格技法,使得这些作品呈现多样化特征。比如,被列入燕京八绝之一的北京雕漆,延续元明清三代宫廷漆艺繁复之美的特点,以原料珍贵、工艺繁琐、雕刻复杂而著称,纹饰精美考究,具有皇家富贵、大气的特征;而福州脱胎漆器则以轻便、工艺多样见长,曾与景泰蓝和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扬州漆器则是我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代表了中国木胎漆器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国的四大漆器之一。
从皇家至尊到民间坊作的衰落
然而,具有如此悠久历史的漆器,在今天的发展状况却并不乐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殷秀云从事雕漆艺术已有40多年,是中国雕漆艺术的代表人物,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雕漆技艺传承人。
据殷秀云介绍,清末以来,京派雕漆日渐衰落。建国初期,由于当时我国工业尚不发达,国家曾依靠传统工艺品换取外汇,因此北京依靠工艺美术的“四大名旦”——景泰蓝、雕漆、玉器、象牙出口取得外汇收入,使得北京雕漆逐渐恢复生产。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16家作坊联合建厂,揭开了北京雕漆工艺发展的新篇章,雕漆从业者从百人发展到上千人。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雕漆出口规模更大,北京郊区发展了很多加工厂,从业者规模达到两三千人,北京雕漆盛极一时。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出口行业逐渐增多,工艺美术换取外汇的作用下降,雕漆工艺的发展受到较大冲击,2000年后才得以慢慢恢复。“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命运和国家政策直接相关,尤其是在2003年,国家发布扶持工艺美术的相关政策,雕漆工艺才逐步恢复。”她介绍,尽管如此,目前,北京的雕漆从业人员也就100多人,而且70%至80% 都是年龄在50岁到60岁之间的老工人,年轻力量微弱,手上功夫有限,雕漆工艺的传承后继乏人,其生存环境更脆弱,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漆器缘何淡出收藏视野
从漆器收藏状况来看,缺乏重要的私人藏家。就目前而言,漆器收藏数量最大的当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达1.8万件,以元明清三代传世作品为主。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馆也有数量可观的漆器收藏品。然而,除博物馆的收藏外,国内收藏漆器的私人藏家微乎其微,很难形成一定规模的收藏群体。
而漆器行业的整体衰落成为阻碍当代藏家介入漆器收藏的重要因素。当代漆器只有在漆艺家手中才买得到,价格因人而定,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市场机制。漆器行货的泛滥,缺乏收藏价值的工业产品充斥市场,影响了真正具有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作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在二级市场上,漆器属于高端艺术品,在市场上流通数量较少,精品更少,在拍卖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小,在杂项中尚属冷门,整体价格较为理性,没有太大波动。漆器收藏家藤文浩深谙国内外漆器拍卖市场,他表示,与日本和欧美市场相比,国内对漆器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这是漆器市场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主要原因。
客观上讲,漆器对收藏者和收藏环境的要求较高,加之人们还未对漆器形成足够的认识,而真正了解漆器的专业人士少之又少,在真伪辨别和保养等方面的知识都相对匮乏,难免形成阳春白雪之叹。漆器保存的难度主要在胎体,虽然天然大漆具有防水、防潮、防虫、耐酸碱、色彩稳定等特征,但木制胎体的漆器受气候影响较大,太干燥容易开裂,过湿又会影响漆器形状,甚至出现变形发毛等问题,难以控制温湿度,因此需要收藏者具备较多的收藏专业知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漆器收藏的门槛。
在殷秀云看来,漆器淡出市场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具材料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作为生活用具的漆器,在古代扮演的角色已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
漆器收藏家曾先生介绍,当前购买漆器的一般有两类人,一类是真正喜欢雕漆作品的消费者,他们既购买实用物件,也购买家庭装饰摆件。在传统工艺品中,雕漆的价位相对不高,数量一般也只有一件,或者摆在家中,或者送给朋友。而另一类则是看重大师技艺和发展潜力,专门收藏其作品。
而在当代工艺品普遍受到重视的今天,漆器仍旧缺乏应有的关注度,一方面在于漆器的数量有限,难以吸引民间资本介入,而部分介入工艺美术的资本是短期投资行为,并不愿意以较长的时间和周期支持雕漆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大众对漆器的认知度远远不够,虽然漆艺被列入我国非遗项目,但在漆器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推广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清代诗人袁枚就曾用“阴花细缬珊瑚明,赪霞隐隐东方生”来形容漆器的雕工与色彩之美。然而,正是这样富含极高文化艺术价值、受到历代藏家重视的漆器,在当代发展却逐渐式微。深藏闺中的漆器,何时才能受到人们的关注,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使中国漆器这门历经千年辉煌的传统技艺散发出应有的光彩。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