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笔持续升温 发展机遇如何面对
田黎明 《向日葵下》 纸本设色 83×110厘米
江宏伟 《荷塘》 纸本设色 91.5×174厘米 2009年 (广州嘉德供图)
与往年相比,2013年艺术北京博览会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水墨画数量的增多,特别是“70后”“80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尤以当代工笔表现突出,成为本次博览会上的一朵奇葩。在艺术市场上,当代工笔同当代水墨一样,在经过几年的酝酿之后,从市场上释放出来,拍卖场上走势喜人,带动了一级市场和博览会的重视,表现令人刮目相看。在艺术市场风向标转型之际,当代工笔画何以持续升温?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市场大热的背后又潜藏怎样的危机?
新兴艺术机构进入工笔画
首次参加艺术北京的北大星光艺术中心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家以重资打造当代工笔与当代水墨的艺术机构,携10位合作画家的作品参展,共展出19幅作品,鼎力推介中国画。北大星光希望通过对当代工笔画进行品评鉴赏与收藏交易,打造和推出中国画界风云人物。
北大星光集团董事长倪鹰表示,参加这次博览会是一次提升机构与画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绝好机会。在他看来,当代工笔和水墨不仅具有悠久的传统,而且契合当下思想,艺术性和观赏性不输给油画。北大星光艺术中心签约的11位中青年画家,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这些画家在学术上都有创新,没有重复前人,也没有重复自己。我们一方面是看中他们精湛的技艺,另一方面是看中这些画家的创新精神。”倪鹰说。
倪鹰介绍,在此次艺术北京上,前来询问参展画家作品售卖情况的藏家络绎不绝,有意购买张见作品的就有五六人,其中一件已成交,其他几件作品已有意向买家。“事实证明,选择当代工笔和当代水墨恰逢其时,签约画家的思路也是正确的,画家很有发展前途,作品升值空间也比较大。”
与北大星光艺术中心相隔不远的北京大韵堂,也是首次参加博览会,首次以工笔画邀请展这样的方式参加博览会,参与艺术品收藏、投资与推广,其参展的13位艺术家均为当代中青年工笔画家。
而成立于2010年的凯撒贝塞什艺术中心主要从事艺术家经纪、艺术品交易、展览、出版等业务。该中心主推当代工笔,以70后、80后年轻艺术家作品为主。此外,同样是首次参加博览会的美博文化机构推出的徐累作品也仅作为展示,据其负责人介绍,这件作品在2012年就以200多万元的价格与藏家成交。
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执行总监马学东表示,此次艺术北京博览会增加当代水墨和当代工笔的部分,也是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形势,以多元并存的方式照顾各种类型的受众群体,当代工笔也是当下市场的热点,通过博览会也能达成一定的销售。当代工笔历来较受欢迎,马学东将其比作油画中的写实油画,“工笔和水墨都是今年的热点,工笔画色彩丰富,直观视觉效果好,通过画面可见功底,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空间。”马学东说。
长期从事工笔画研究和推广的批评家、策展人杨维民介绍,本次艺博会已初显当代工笔市场大热的端倪。不过,据他介绍,在当前,经营、推广当代工笔的专职画廊和机构还不多,他表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术支持不够,很多机构虽然资金雄厚,也想进入当代工笔领域,但对学术的把握不够,不知如何下手,如果选错画家或作品,就会成为烫手的山芋。”
艺术画廊涉足当代工笔领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画廊、拍卖公司和藏家都开始关注工笔画,并有一些专业的画廊、藏家着手介入当代工笔画,在今年的博览会上,不少原本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也推出当代工笔画,且成交喜人。”
2013年2月正式改名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首次以商业画廊的身份亮相,其负责人夏季风介绍,在此次艺博会上,他们送展了8位艺术家,主攻水墨的占了一半人数。在博览会VIP预展当晚,徐累的一件创作于2012年的《海天一号》就以百万元的价格易主,而另一件创作于1998年的作品则是只展不卖。
夏季风表示,当代水墨和当代工笔一直被忽略,尤其是受到拍卖市场关注之后,滞后的画廊、美术馆、策展人、批评家也开始聚焦当代水墨和当代工笔,二者的学术梳理势在必行。他介绍,画廊选择画家的风格和气息与当代艺术的标准比较一致,不会选择太过拟古的画风,也不会选择一些以水墨作为材料、为其观念服务的艺术家。他强调,当代水墨和当代工笔画家与其他媒介的当代艺术家一样,都是讨论当下的问题,只是材质不同。
马学东表示,当代艺术画廊涉足当代水墨和当代工笔也是很自然的事,“以前是人为地将当代水墨或当代工笔与当代艺术割裂开来,在大范畴内,它们都属于当代艺术,现在反过来是个融合的过程,市场本身是比较灵活的。”他认为,工笔画在画廊是否有持续的生长力,不在于哪家机构或画廊推广,而主要在于经营策略。
夏季风表示,从当代艺术介入到工笔或者水墨领域,转型难度很大。作为画廊,对当代水墨和当代工笔在学术上的处理还是有难度的,当代工笔的观念和表现方式和传统审美不同,但其材质、技法、文化修养与传统又是一脉相承,需要把握历史的维度。所以,画廊在选择当代水墨画家时,也从“当代”入手,探讨水墨新美学的形成。另一方面,水墨传统源远流长,相比发展时间短暂的当代艺术而言,很多人对水墨的理解和认知多有顾虑,在认识上同样面临转型。
工笔画何以受欢迎
近年来,加入工笔画创作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各大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形成了雄厚的创作队伍。当下,工笔画作者队伍年轻而庞大,作品数量惊人,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发挥了工笔画能繁能简、能古能今的特点。而在国内各种美术活动、展览中,工笔画也备受青睐,频频摘得桂冠,全国性的工笔画大展蜂拥而至,在2012年,全国性的工笔画大展就多达10多场,而各种官方、民间的工笔画组织、展览更是不断涌现。批评家郎绍君将当下的状态视为“工笔画的复兴”,深信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当代工笔画与2008年以后中国书画整体上涨有着紧密的关系,符合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规律,也是大势所趋。当代工笔在突破传统的前提下,没有失去传统工笔画的质感,具有时代风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而其合理的价位和尺寸,正适合回归传统美学的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和家庭装饰需要,成为众多艺术爱好者的首选,内外因素催生了市场对工笔画需求量的增多。
从购买者层次来看,工笔画的买家主要以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新富”阶层为主,这些藏家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而且,很多人是真正喜欢年轻画家的作品。夏季风介绍,通过试探性的展览和活动发现,当代工笔的接受度非常高,因为当代工笔画不仅具有扎实的传统基本功,而且吻合当代人的审美,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藏家都非常关注这类作品,收藏家既包括传统书画的藏家,也有IT业从业者或海归等。
目前,当代工笔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新兴市场。不同于当代艺术具有较大的国际市场关注度,工笔画因其传统面貌,国际化程度尚不高,还缺少大宗资本的注入。现在,经有志于当代工笔画人士的推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工笔画,国内外一些艺术机构也积极向外推广工笔画,在国外举办展览,推介工笔画家,引起国外藏家的关注。当代工笔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从作品、推广到收藏的各个发展环节逐渐完善,走向一个更为成熟的艺术发展生态链。
谁能铸就当代工笔的时代经典
然而,在当前,当代工笔学术梳理远远不够,学术定位还存在争议,水墨画、工笔画、当代工笔、新工笔、当代新工笔等称谓层出不穷,各执一词。实际上,当代水墨、当代工笔、实验水墨是相互交融、互为关联的,无法归类或者明显界定。而当代工笔、新工笔等概念的分歧,很大原因在于涉及到商家利益,是炒概念、占山为王的做法,并不是从学术层面对当代工笔进行梳理。当代工笔画家江宏伟主张:“当代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随着时代的不同是不断变化的。”也许这才是当代工笔“当代性”的关键所在。
杨维民表示,当代工笔已经吸引了一定的关注度,是否能在市场走好,什么样的作品能够成为当代工笔画的代表,成为当代工笔画的经典图示,决定市场未来的走势,唯有品质才是维系工笔画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市场上,虽然当代工笔画家人数众多,但真正被市场挖掘的数量有限,且被归类到当代水墨中,没有形成独立的板块。杨维民介绍,当代工笔的整体价位还是不高,但价格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趋势,“大部分未被关注的艺术家作品价位仍偏低,在一些受到市场关注的画家中,是人为炒作的虚高,作品价位远远超过其艺术价值。个别艺术机构和画廊学术实力不够,以短平快的炒作方法炒作工笔画,存在潜在的危险。”
随着资本力量的介入,当代工笔受到的市场干扰的影响更为突出,杨维民介绍,在当代工笔画中,一旦形成一种流行风格样式,就会出现大量摹仿与复制;受到当代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影响,部分工笔画的“媚外”情况更加严重,不是寻求工笔画的创新,而是寻求怪异的视觉效果,比如以工笔的技法表现油画效果,迎合西方图示,将工笔画沦为写实的附庸,丧失了传统绘画的当代语境;有的画家一味强调工笔画的装饰效果,弱化了对工笔画精神和艺术品位的追求,萎靡之气盛行。
夏季风也表示,当代工笔价位真正上来的数量并不多,而从当代艺术发展过程来总结,处于起步阶段的当代工笔同样有可能面临当代油画出现的暴涨暴跌的行情。“在当代工笔这一新的品种推出来时,有可能面临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状况,这也是我们现在担忧的。这种现状对美术馆或者画廊提出更严峻的挑战。当代水墨需要更为严谨的学术梳理,需要很多机构和各方面的人才一起探讨,选择真正能代表这个时代的作品,推出有贡献、有突破的作品。”夏季风说。
马学东表示,当代水墨、工笔整体价格不高,板块刚刚起步,属于增长期,这波行情距离泡沫说尚远。工笔画因其创作时间长,投放市场的作品数量有限,供求关系并不像写意画那样,可交易的作品有限,能否增加新生力量也很重要。他认为:“艺术市场的特征在于长时间的坚持和运作,新进入的画廊或机构的方向和策略是否正确,能否长期坚持是关键。遵守市场规律,不要急功近利,理性运作当代工笔这个市场,回避热钱、快钱进入市场进行炒作,才能维持当代工笔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