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普通市民和艺术在文化市场中相逢相知

时间:2011年11月10日来源:华商报作者:

  由西安、广州、成都、武汉9城9报联合发起的 “首届全国9省市艺术联展”,推出实力派和潜力派的中青年画家,给社会赠送“艺术大礼”,实在是件好事情。

  前不久,我和十几位书画家去长庆油田参加油田书画院成立笔会,数百位油田职工下班后闻讯赶来,为了能够得到一幅作品,可以在你身边等一两个钟头。长庆油田的业余书画家也参与了笔会,他们中马上要出自己作品集的,竟然有几十位。那天我就给十多位职工的书画集题写了封面。那情景让我想起两年前去甘肃陇东几个县,那里是国家级贫困县,可书画市场很火爆。随便走进村头巷尾哪户人家,厅堂里,中堂、对联必定是中规中矩的。

  渴求艺术渴求美,本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追求。人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好,活美。但现在还有相当多的民众,难有机会和艺术品亲近。情况很复杂,有经济能力问题,有文化隔膜问题,也有文艺界为底层着想不够、着想得不到位的问题,且不去细谈。针对此类问题,过去大多是将主要责任方放在文艺界身上,总是通过反复的、不厌其烦的教育和提倡,来启迪文艺家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良知。这当然必要,也有成效。近年来,我们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开,一方面增大政府文化投入,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城市和乡村、高端和低端的文化流动,成效就更明显了。

  遗憾的是,眼见大投入、大制作、大产出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企业,巨无霸般在大都会应运而生,如何让城乡普通民众更好地享受艺术品,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像9城9报画展这样,抓中青年艺术家、抓实力派潜力派书画家,抓中小型演出和小成本影视,拓展艺术品生产、营销渠道向社会的扩展,就不失为一种办法。

  还有一种情况,艺术品到了坊间和乡间之后,有的很受欢迎,被热传热捧,像穿越小说、玄幻小说、动漫、动作片和好莱坞大片,还有年画、十字绣,等等。但在国家掏钱建起来的农家书屋中,我也看到过有的书籍积满了灰尘。问题在,受热捧的艺术品未必都是优质,而被冷遇的作品又常常正是优秀之作。对此,过去我们常常诘难艺术接受者审美取向和文化素养有问题。其实可能另有原因。流行和热捧的艺术品,其实有时和质量没有必然的关系,倒是直接和现代传媒(纸媒、屏媒、声媒、网媒)、现代文化市场和现代科技手段是否介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通过以上几种现代文化手段,艺术品转化为时尚和品牌之后,春天就会不期而至。如果经典作品、优秀作品,或通常说的高雅作品,能放下架子与市场和传媒结缘,或适应市场作相应的俗化包装,传统就会转为当下,小众也就会变为大众。当下书画市场上,一大批经典作品和艺术大师的走红,经央视《百家讲坛》推出后,《论语》、《史记》、《道德经》等古代经典的走红,都证明了这一点。

  政府和法规层面也应该有大动作。譬如说,至今没有见到运用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益杠杆来推动中、小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投资的、十分给力的政策和条例。富足起来的国家完全可以用政策性投入来拉动文化资本向基层文化市场的快速流动。

  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有着内在的质量汰选和培育机制。大众鉴赏水平的不断提升,必然会影响市场导向和价位涨落,引发一轮又一轮质量的竞争。无论雅艺术还是俗艺术,在这种汰选机制中,都将面临不断提升质量的压力。“通俗”并不是对艺术质量的一种贬称,提升“俗”艺术的质量也不是要将“俗”提到“雅”的范畴,而是要提到“精”的层面。通俗与精品并不相悖。俗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精品,如杨柳青和凤翔的木版年画,陕北的剪纸,户县的农民画等等,它们是民众和艺术亲近的山涧上坚固的小桥。

  市场的主体是消费者。文化市场是文化消费民意和民众艺术水平的主要显示器。如何根据市场信息、运用市场杠杆,让每一个普通人与艺术相逢、相知、相融,这是一篇大文章,我们才刚刚开了个头。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