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东望大海千帆竞 读袁亚平长篇报告文学《东望大海》

时间:2017年11月30日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吴重生

  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具有思想的高度、视角的广度和底蕴的厚度。高度决定影响力,广度决定视野和格局。而底蕴的厚度,决定了其作品的“嚼劲”。读老友袁亚平先生最新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东望大海》,既为作者丰富雄奇的想像力和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所感佩,更为作者在鸿篇巨制的生产过程中,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胸襟和气度,以及调兵遣将、谋篇布局的娴熟技巧所叹服。

  “海浪拍打礁石。哗哗哗,浪头上去了,退下了。哗哗哗,浪头又上去了,又退下了。一柔一坚,一动一静,碰撞着,交融着。”作品序章的开头,宛如一个特写镜头,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浩瀚的东海。序章看似介绍舟山群岛新区城市展示馆,实则是以小见大。序章中写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舟山放在国际上、放在全中国、放在浙江省这样的位置上去考虑,越这么考虑,舟山的地位越不可限量。”跳出舟山看舟山,开宗明义地点明了这部作品的主旨。

  综观整部作品,作者的视线集中在海上,但笔触却早已到达国门之外。作者从舟山地名的得来开始写起,给了作品一个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注脚。

  在“群岛新区从何而来”这一节里,他刻画了八十七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率领中国工程院调研组一行六十余名院士和专家在舟山考察的情景。他从钱正英与浙江的渊源落笔,写了院士们调研舟山的过程,以及提出要建设“舟山新区”的初衷。

  研究生崔义玲在舟山的挂职经历,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可亲可感,生动自然。舟山圣岛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方成,以“一个山里的孩子”的面貌出现。他在舟山求学和就业的经历,就是舟山群岛成为年轻人挥洒青春和智慧福地的一个例证。

  “舟山”这个地名包含了很多美好的想像,顾名思义,一艘像山一样雄壮高大的轮船从这里出海,奔向远方。东望大海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从书名来看,“东”代表东方;“望”代表一种姿态,一种方向;大海代表世界。选择舟山群岛解读东海,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在《青年海岛考察计划》一节,作者记录了多位青年的考察笔记,对舟山当地的经济社会现状,做了深度的考察和生动的描绘。一些青年人在几个月的考察之后,就爱上了舟山,爱上了一个个被海包围的岛屿,自豪地宣称“我就是岛民”。

  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从寻访解读这个地方的地名入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因为在地名上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文化脉络、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一些古老的地名往往承载着这个地方的文化基因,隐藏着这个地方人文血脉的密码。

  袁亚平把徐福蓬莱求仙的故事作为历史场景之一,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他穿越时空,与徐福对话,并引用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以为佐证。徐福入海处在文献中没有明文记载,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像,猜测徐福的船队是到宁波附近集结,尔后经岱山等舟山诸岛,直航日本。作者与徐福超越时空的对话,自然没有结果。重提留待后人猜想的谜团,正是袁亚平的高明之处。

  如果说,蓬莱求仙是作者为舟山赋予神奇的色彩,那么第二章《山宁海定》,则是为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定海县寻找一个现代城市的鲜活注脚。在这一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写道:“清朝的康熙皇帝是否晕船?我忽然冒出了这个问题,我正在翻阅定海的史料,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时期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清康熙二十六年,康熙皇帝以“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御书“定海山”三字颁赐。康熙二十七年,设定海县。其实,山宁海定,又岂止是康熙一人之心愿!

  定海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南北海运、江海联运的枢纽,上海国际航空中心和宁波——舟山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零零九年十二月,舟山跨海大桥全线通车。作为跨海大桥桥头堡的定海实现与大陆的无缝对接,腹地从本岛不到六百平方公里延伸到了整个长三角地区。

  从与徐福的对话,到猜想康熙皇帝是否晕船,读者随着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定海区新建社区的“阿红书记”,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基层干部形象。还有如大学生村官王佳佳打造传奇庄园、湖南创业青年王波创办舟山市网加科技有限公司等故事,袁亚平信手拈来,写得有滋有味。在他的笔下,电子商务破土而出的声音和大海的澎湃声交融在一起。

  作者善于描写人物,擅长以文学的笔法表达新闻事件。《鸟岛守护人》为我们刻画了王忠德等一批爱鸟护鸟的舟山好市民的群像。其实鸟才是舟山群岛的土著居民。黄嘴白鹭什么时候两翼开始长出正羽,学会飞翔?黑尾鸥什么时候开始孵蛋?护鸟人的笔记本上都有记载。作家详尽描写“世界神话之鸟”大凤头燕鸥迁居五峙山列岛的过程,更是让人感受到:作者的脉搏是和护鸟人一起跳动的。

  鸟类是地球上最富有生气和活力的动物,也是海岛生态环境的代言人。当读者的视线还停留在鸟类家族欢乐祥和的生活场景中时,作者笔锋一转,展示了历史场景之二“定海保卫战”。清道光二十一年,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在将士的簇拥下健步而来。面对侵华英军先进武器的猛烈进攻,葛云飞和将士们英勇奋战六昼夜,直至壮烈牺牲。定海保卫战悲壮地失败了,但是英雄精神已化为东海魂魄的一部分。

  从湛蓝庙子湖到东极渔民画,从蓝海风情到浪舞白沙岛,作者带领我们到普陀区里里外外好好游览了一番。

  写历史,说现在,道未来。作者娓娓道来,像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舟山乡贤。祭海大典,是古人与海神对话的一种仪式,而今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若是遇到了东海龙王,第一句话该怎么说?”袁亚平与历史对话,替龙王自豪。无论是在东沙古渔镇里寻古探幽,还是在中国灯塔博物馆里感受“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中国灯塔精神;无论是在嵊泗列岛上听渔歌,还是在东海渔村看日出,作者的笔触都饱含深情与热爱。

  然而,风高浪急的大海不仅仅是浪漫而美丽的,也有风云变幻、危机四伏的一面。写到东海不可能不写到东海的台风。台风登陆,舟山首当其冲。一部舟山的开发史,就是舟山人民战胜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历史。

  作者是一个高明的建筑师,在每一章的结构里,都设计了一组历史场景。从秦始皇的海上求仙,到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每一个场景似乎都与舟山有关。

  曾几何时,朱红色的卸船机,沿着海岸一字排列,高昂着头,铁臂前伸,犹如钢铁铸成的仪仗队,在此列队欢迎世界各国的远洋轮船。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这里有世界首个电网“柔直工程”,有面向二十九个国家和地区的船舶修造企业,有胸怀理想的逐梦者和意气风发的建设者。

  若问舟山群岛哪一座山最出名,毫无疑问是普陀山。普陀区位于舟山群岛东南部,因境内佛教圣地普陀山而得名。普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东方渔都”沈家门及金庸笔下桃花岛,构成独特的普陀“旅游金三角”。普陀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我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久享盛名。在本部报告的最后一章,作者取名为《海天佛国》,将读者的视线再一次从现实拉回到历史,拉回到神话传说之中。其实,神话和现实之间,又何尝不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

  东望大海千帆竞。舟山,不仅仅是中国的舟山,也是世界的舟山。舟山就是东海的代名词。如果说,美国知名高校博士唐志波执意回故乡舟山,是因为壮丽的东海在召唤着他,那么,《东望大海》则是国家一级作家袁亚平献给共和国“海洋时代”的一曲赞歌。

(编辑:子木)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