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梅兰芳双甲子诞辰 梅葆玖怀念先父:"忠厚恕道"尽显文人风骨

时间:2014年07月14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白瀛

  今年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诞辰120年的双甲子。作为梅兰芳最小的儿子,业已八十高龄的梅派传人梅葆玖日前在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起他眼中的父亲:对待同胞,践行着“忠厚恕道”的儒家门风;对待日寇,有着“温和却不软弱”的文人风骨;对待艺术,自觉以戏曲移风易俗,成为“乐教”的现代传承者。

  “忠厚恕道”的儒家践行者

  梅葆玖说,父亲梅兰芳自幼受传统的仁爱教育,其祖父是京剧“同光十三绝”之一的名旦梅巧玲。梅巧玲为人仁厚、孝义,曾有舍己为人的“焚劵”“赎当”善举,而祖母也谆谆教导少年梅兰芳:“将来你要是有了出息,千万可别学那种只管自己、不顾旁人的坏脾气。你该牢牢记住梅家‘忠厚恕道’的门风。”

  “忠恕”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原则。《论语·里仁》载:“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己矣者,竭尽而无遗之辞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体谅和帮助别人。

  “梅兰芳就是这样一位终生履行儒家‘忠厚恕道’的仁者,他和梅巧玲一样总是在帮助有困难的同行,李释勘、齐如山等文人之所以愿全力与梅兰芳长期合作,也正是看重他为人谦恭、正派。”梅葆玖说。

  他举例道,抗战八年中,梅兰芳在上海,手头积蓄已经不多,变卖了北京的房产,仍然拿出钱逢年过节寄给留在北京的梨园同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说,不能看着北京这些老同仁过不下去生活,这就能看出我父亲的为人。我很受教育。”

  “温和却不软弱”的文人风骨

  梅葆玖说,梅兰芳在弟子们心中的形象是:“有傲骨但没有傲气,温和却不软弱的文人风骨”。

  梅兰芳幼年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多次到家里掠抢;后来梅兰芳举家南迁上海,梅葆玖1934年就出生在那里。“这刺激了他的民族意识,为他一生坚守民族大节奠定了基础。”

  梅兰芳在上海新排《生死恨》《抗金兵》,都是借古喻今、表现反抗异族入侵的戏。上海成为孤岛后,他又避居香港。香港沦陷后,他“蓄须明志”,坚决不为日寇演出,日寇汉奸再三威逼,他甚至不惜一连注射三针伤寒防疫针,让自己发高烧,称病拒演。

  “他的性格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这很符合孔子教诲的温柔敦厚:不卑不亢,而骨子里是讲气节的。”梅葆玖说。

  “乐教”的现代传承者

  中国自古就重视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把学习音乐作为人格的最后完成,认为音乐具有感化人心、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

  梅葆玖说,梅兰芳是儒家“乐教”的现代传承者,纵观梅派戏码,都是教化人心、引人向上的。“且不说抗日战争期间上演的《生死恨》《抗金兵》、新中国成立后的《穆桂英挂帅》等表现爱国思想的戏码,即使是表现唐明皇与杨贵妃姻缘的《太真外传》,观众感受到的也是唱腔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和舞蹈动作的形体美。”

  梅葆玖认为,梅兰芳的演出是中国戏曲史上“高台教化”与“与民同乐”这对矛盾体相结合的生动典范。1922年梅兰芳在香港演出,港督司徒拔爵士观看《天女散花》后送了一个大银鼎,镌刻“善歌移俗”四字,跋语有“因君素具改良戏剧,转移风俗宏愿”。

  “可见父亲以戏曲移风易俗是十分自觉的,这完全符合儒家的‘乐教’思想和审美标准。”梅葆玖说,“京剧是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现在的文化教育,在传统文化方面比较薄弱。ABC要念,传统文化更要念,只有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不至于断代。”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