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文物修复中的身份识别

时间:2014年04月15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赵冠群

  对于文物维修理念方面,中国一直采用保持文物原状、修旧如旧的观点。对于文物修复,在认识上存在一个问题,即修后的文物是否还是以前的那个文物?举例来说,故宫太和殿广场是砖铺地面,3.8万平方米广场用砖几十万块,每坏一块是否要替换新的?现实的情况是,如果有一块砖损坏凹陷而不替换的话,周围的砖由于相较突出,也会容易损坏。那么如果每坏一块就替换一块,总有一天,太和殿广场所有的砖都会被替换一遍,那个时候这个广场还是太和殿广场吗?或者说,当开始替换第一块砖的时候,这个太和殿广场是否还是历史遗迹?

  为了回答这个“维修文物认识论”问题,我们首先要研究一个古老的思想实验案例。

  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是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它描述一只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而不沉没的船,因为有人不断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有一块木板腐烂了,立马就会被替换成新的,直到所有的部件都被替换一遍又一遍。那么,这只船还是以前的特修斯之船吗?如果不是,那么它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托马斯·霍布斯后来对此问题进行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对于哲学家来说,特修斯之船案例是用来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讨论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部件之和。这个问题可以扩展到各个领域。对于国家,政权不断更迭、国民代代相传但延续同一个国名。对于个人,人体不间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对于文物,不断修复和替换毁坏部分后是否还是历史文物。这个思想实验的目的在于让人反思身份是否仅仅局限在实际物体和现象中。

  笔者认为,解决特修斯之船身份认知的关键在于两点:结构性和时空延续性。

  结构性是指船的各种木板和零件组合成船的结构。这种结构范型,即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身份的所在。因为每一次的更换,都是依照以前就已经存在的范型进行。船体每次换上的木板和零件,只要与被替换下的部分在原材料、外形、功能上一样,那么我们可以认为零件的变化是无差别的。物理学上有一个“全同原理”,是指同类粒子在本质上是不可分的。如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离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如果其中的一个氧原子被别的氧原子替换了,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依然没有改变。“全同原理”可以借鉴到宏观世界中,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结构性是人类认识事物、把握事物概念的主要方式。所以,当替换的部件所用原材料、外形、功能与原件一样时,而且替换后没有改变船体的结构范型,我们可以认为特修斯之船没有改变。当然,对于文物修复来说,除了强调原材料、外形、功能与原件一样,还强调原工艺,即制作、加工方法要和以前一样,不能因为现在工艺水平较之以往有所进步,而改变了文物的制作、加工方法。

  时空延续性是指特修斯之船的时间是延续的,空间是连续的。在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三维宏观世界中,任一物在唯一的时间,只能存在于唯一空间,即任何一物在一个确定时间不可能出现在不同的空间中。对于特修斯之船,其时间是延续的,所处空间必须随着时间的延续才能改变。即使用特修斯之船上所替换下来的原部件,重新组建一艘船,由于它没有时间的延续性,而且同一时刻处在另外一个空间,所以它依然不是特修斯之船。就如同我们经常说,故宫只有一个。我们知道,某些影视城中由于拍摄的需要,也建造了一个相似故宫的建筑,但它却不是故宫。即使它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建造得与故宫一模一样,因为它不具有时空延续性,我们也不会认为它是故宫。我们所认识的故宫,应该是空间上处在北京城中轴线之上,时间上从1420年建成后延续至今的古建筑群。

  物质的本质是运动,物质的运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文物物理学性质上的变化,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在人类认识上,从结构性和时空延续性这两点来认识故宫太和殿广场砖铺地面的维修,广场结构性没有改变,空间位置没有改变,时间上是延续的,并且采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维修。我们可以认为,这个砖铺广场依然是历史上的太和殿广场。这样的观点,或许可以运用到所有博物馆的文物维修理念中,如故宫古建的修复中替换构件,书画修复的补笔、补画等。《五牛图》是皇家旧藏,后被八国联军掠走,辗转贩卖到了香港。我国购回后拨交给故宫博物院保藏。当时此图已经部分漫漶不清。故宫博物院孙承枝等人对其进行了修复,使其重新焕发青春。

  虽然我们在理念上,阐释了故宫博物院古建筑和文物藏品维修理念,其实具体的文物维修工作是非常复杂、精密、艰苦的科学工作。文物保管和维修,较之于特修斯之船来说,要求更为严格。博物馆人倾注心血,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精心呵护文物,就是为了维护人类文化之海上的永不沉没的特修斯之船。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