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关荣:电影音乐执棒人拓荒深圳
当时,国内像姚关荣这样有欧洲留学背景的指挥家凤毛麟角,年轻的姚关荣意气风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才华,为不同类型的影片配制大量风格各异的电影音乐。在姚关荣沉着、稳健的指挥下,那些优美动听的旋律对每一部电影的画面衔接和故事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姚关荣
在深圳,提起姚关荣这个名字,也许忙于赚钱、打拼的市民并不太熟悉,但他却是第一位率领中国乐团登上柏林爱乐音乐厅、布拉格斯美塔那音乐厅和纽伦堡名歌手音乐厅的中国音乐家。在中国音乐界,现为深圳音乐家协会主席的姚关荣创造了多项世界级个人第一,指挥了无数场交响音乐会,录制了不同时期的电影主题音乐。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200多部国产电影中,都能从演职员表的配乐指挥一栏发现他的名字。
曾任中央新影乐团和中国电影乐团首席指挥20年的姚关荣,和上影的陈传熙、长影的尹升山一起成为中国电影音乐指挥领域功勋最卓著的指挥家。某种意义上,姚关荣堪称是中国电影音乐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人物。更值得一说的是,姚关荣在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等主办的“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庆典”上,荣获“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
孜孜求学展才华
呱呱坠地于抗战烽火中的姚关荣,少时尝尽颠沛流离之苦,随着父母辗转于湖北、云南、上海、福建。虽然家中只有父亲会弹中国传统乐器月琴,但姚关荣却在抗战音乐熏陶中埋下音乐的种子。他至今犹记1940年在云南昆明时,只有5岁的他,在街上跟着游行队伍昂首阔步高唱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抗战结束后,姚关荣入上海建成中学就读,一位叫谭玲的音乐女教员成为他的音乐启蒙老师。谭老师发掘了姚关荣的音乐潜质,推荐他成为学校合唱团的一名小指挥。此后,姚关荣带着学校合唱团走上了当时上海最著名的天蟾舞台。半个世纪后,姚关荣在广州遇到谭老师,谭老师还清晰记得当年姚关荣“有板有眼的指挥展现了出众的音乐天赋”。
姚关荣10岁开始唱歌。当然,这纯属个人爱好。1954年他18岁时,靠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幸运地考取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由于成绩优异,一年之后,姚关荣被公派留学民主德国。自1955年至1961年,在莱茵河畔,姚关荣得到了自巴赫、贝多芬以降的欧洲音乐传统的真传,这为他在中国电影音乐和交响乐领域大展宏图打下牢固的基础。姚关荣至今犹记,在他的毕业证书上打的钢印就是巴赫的头像。在莱比锡,姚关荣近乎贪婪地汲取着古典音乐精华。毕业后,他又进入德国魏玛高等音乐学院,师从世界著名指挥家赫尔曼·谢尔兴。谢尔兴常说:“乐队演奏中出现了问题,责任首先在指挥。”这样的教诲让姚关荣铭记终生。长达6年的留学生涯为姚关荣储备了丰厚的音乐素养,更培养了他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这成为他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学成归国傲乐坛
1961年,怀着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姚关荣学成归国。他来到了刚刚创立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乐团担任指挥,主要任务是为新出炉的国产影片录制配乐。在这里,姚关荣一干就是24年,执棒指挥新影乐团(后改称中国电影乐团)等交响乐团录制了200多部电影音乐,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曾被《大众电影》的一篇文章亲切地称呼为中国电影音乐的“执棒人”。
当时,国内像姚关荣这样有欧洲留学背景的指挥家凤毛麟角,年轻的姚关荣意气风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才华,为不同类型的影片配制大量风格各异的电影音乐。在姚关荣沉着、稳健的指挥下,那些优美动听的旋律对每一部电影的画面衔接和故事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姚关荣指挥配乐的最著名的电影就是家喻户晓的《地道战》了。据说,中国有20亿人次看过这部经典黑白电影,那么,也就有20亿人次听过姚关荣指挥的《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和配乐。
作为毕业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和戏剧学院的新中国第一个公派留学生,他积极投身中国的交响乐事业,在新影乐团主办的四场专场音乐会上,演奏贝多芬的“田园”、“英雄”、“命运”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乐”,并在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地巡回演出。“文革”的十年浩劫,在大好青春被蹉跎的失落日子里,他仍然想方设法地指挥了《地道战》《侦察兵》《决裂》等故事片的音乐创作,还参加了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和钢琴协奏曲《黄河》、交响组曲《白毛女》等演出。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正值壮年的姚关荣雄心不已,再次焕发青春,作为中国电影乐团的业务副团长和首席指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电影音乐创作中。他先后录制的作品包括《蹉跎岁月》《边城》《寒夜》《血,总是热的》《风雨下钟山》《人生没有单行道》《心灵深处》等故事片主题音乐。那时的电影观众一提起电影配乐,就会想到姚关荣。
诀别京华再扬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姚关荣事业上升至巅峰期,他不仅在电影音乐界响当当,且在交响乐指挥领域也闯出一片天地。当时姚关荣兼任着中央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姚关荣被列为“中国当代十大指挥家”之一。正值事业巅峰的姚关荣,却突然南下来到当时尚百废待兴的深圳,成为特区乐团的首席指挥,这让京、沪音乐界的同行们大为不解。
其实,姚关荣与深圳结缘乃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次他带领上海交响乐团来深圳演出,在飞机上与身边一位乘客攀谈中,他透露自己希望在交响乐指挥方面多发挥一些才能的心愿。这位素不相识的乘客当即建议说:“你为什么不去深圳发展呢?那里刚成立了一支特区乐团,很需要人才啊!”姚关荣听了颇为心动,到深圳后看到特区热火朝天朝气蓬勃的景象,更坚定了他留在此地发展的决心。此后不久,他就在时任市委书记梁湘的亲自安排下,来到深圳特区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前身),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区文艺事业中。
那时深圳特区乐团成立不久,只有二三十名演奏员,办公地点也挤在深圳戏院对面的一幢小楼中。但姚关荣不嫌简陋,不畏艰难,亲自四处“招兵买马”,很快将乐团阵容扩大到50多人,终于可以演奏一台像模像样的交响乐了。这样,1986年元旦,年轻的深圳终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新年音乐会。
事非经历不知难。深圳特区乐团的发展方向曾饱受争议,不少人建议将乐团转为一支轻音乐团,从而在市场中更好地生存。但姚关荣很不以为然,他坚定地认为,一个城市一定要有自己的交响乐团,应该坚持古典音乐方向。在他的努力下,深圳特区乐团终于发展成为深圳交响乐团,并在国内外闯出了响亮的名声。1997年10月,姚关荣和深圳交响乐团出访德国、捷克的六个城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成为首个登上柏林爱乐大厅舞台的中国交响乐团。姚关荣的指挥受到欧洲观众和媒体的高度评价。
2001年,姚关荣正式办理退休手续,担任深圳音乐家协会主席职务。除了出任深圳交响乐团的荣誉音乐总监之外,他更多的是不遗余力地扶持、挖掘和培养青年一代,并积极进行国际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姚关荣手里的指挥棒像芭蕾舞演员穿上的红舞鞋一样,不停地继续挥舞下去。退休后的姚关荣不甘寂寞,曾先后受邀到德国纽伦堡、意大利米兰指挥国外交响乐团演奏欧洲古典音乐。在中国爱乐乐团庆祝建团5周年之际,姚关荣和李德伦、黄晓同等著名指挥家同台,指挥这支国家级乐团上演了气势磅礴的《红旗颂》。光阴荏苒,时间如箭。转眼间,自20世纪60年代初到2013年,姚关荣的音乐创作和指挥生涯已逾半个世纪。此间,他共担纲了200多部电影、电视片的音乐指挥。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不论在气势恢弘万众瞩目的音乐舞台上,还是在象征荣誉的鲜花掌声镁光灯下,姚关荣始终保持着一个音乐艺术家的清醒与操守。他从未被众多的荣誉和荣耀所陶醉,他就像一头不事张扬的老牛,大贤若愚,宠辱不惊,坚守阵地,埋头耕耘。
回忆起他这一生的电影音乐事业,姚关荣满怀深情地说:“电影音乐是我一生的牵挂,我就是为电影音乐而活的。”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