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有高校的曲艺课程,都没有正式的教材,课程也大都是跟着老师的感觉走,很不规范。编写正规的教材,是当务之急。可编教材这事,关注之人很多,接手之人没有。曲艺教材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都说应该有,但都不动手,形成了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尴尬局面。
近年来,南阳师范学院尝试把地方曲艺引进高校课堂,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图为南阳师范学院音乐系的学生表演河南大调曲子。 本报记者 董大汗 摄
高校曲艺教育要先做起来
曲艺的高等教育在中国的教育史上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这是曲艺的遗憾之一。为此,侯宝林、马季等大家都曾为之呼吁并且努力付诸过行动,可他们的有生之年却都没能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进入新世纪以来,陆续有一些高校做了曲艺教育方面的尝试。但中国的曲艺种类很多,许多曲种因方言的限制,大都在比较小的地域内流传。北方的曲种因具有语言的优势,影响范围较大,尤其是相声、快板书、评书和近年来的小品、二人转等,欣赏的障碍越来越小或几近于无。所以,近年来,高等院校尝试创办曲艺专业,大都是涉猎一些北方的曲种。其中,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开设的相声大专班,北京电影学院开设的相声本科班,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虽然这些学校的曲艺教育没有形成常态化,可能今年办了明年就不办了,但毕竟我们已经有了专门学习曲艺的大专生和本科生。如今形成常态化的曲艺本科教育,大概只有辽宁的两所高校,一是辽宁大学与本山传媒联合开办的本山艺术学院,一是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开设的曲艺系。但本山艺术学院基本上是培养二人转演员的,真正意义上的曲艺本科,也仅为辽宁科技大学一家。
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的曲艺系,创办于2004年。今年秋季已迎来了第十届学生。曲艺系开设有相声表演、小品表演、评书表演、快板表演、曲艺概论、曲艺创作以及形体训练和音乐方面的一些课程,我受聘担任该系的曲艺创作课教学。请注意,该曲艺系是目前全国高校里唯一的一个。虽然学校名气不大,但录取的程序与中戏、北电和上戏是完全一致的。大学读四年,学的确实是曲艺的课程,最后拿到手的是真正的高等院校的毕业证,也授予学位,这些都不是假的。
既然不是假的,何来“假”说呢?原来在教育部里,确实没有曲艺专业的备案。我们现在这些学生的定位是:表演专业(曲艺方向),问题就出自这个括号。曲艺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目前还没有得到教育部的承认,这是事实。但教育部并没否定我们的曲艺教育,括号后边的曲艺两个字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加上的。一个专业从无到有,需要一个过程。等是等不来的,只有我们做了才有可能争取得到承认。不做,就永远等不来承认。辽宁科技大学的曲艺系、天津职业技术学院的曲艺大专班、中戏的相声大专班、北电的相声本科班,本山艺术学院以及其它高等院校各具特色的曲艺教育,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时代在发展,观念也要变化。我们曲艺人,不要揪住是不是教育部备案的专业这个概念问题,而是应该针对高校曲艺教育已经存在的这个事实,如何关心、帮助、爱护她并多付诸力所能及的行动,使她早日有明确的身份,从而让她更健康地成长,为曲艺事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的曲艺教育,是新生事物,容易遭到非议。比如,我们业内有些人士,就对大学里教曲艺持否定态度,甚至讥为扯淡(我们有些老先生就是这么说的)。他们认为曲艺就应该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口传心授,师父带徒弟,一代一代就是这么走来,这是正道。也有人下定论,说靠上大学是培养不出优秀的曲艺演员的。我认为,正道不一定是唯一的,应该允许多种尝试。可能在短时间内,效果不一定很明显,但总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哪个一流的艺术家都是从不入流开始的,要求高校立马就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是不现实的。退一步说,即使教不出一流的,能教出些二流、三流的曲艺演员也不是坏事。
实际上,近年来曲艺界里涌现出的一些新人,好多都有高校曲艺教育的经历,而这些人已经成为曲艺界的中坚力量。辽宁科技大学曲艺系创立时间比较晚,至今才有六届毕业生走出校门。但即使这样,他们的学生也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更值得称赞的是,不少毕业生回到各地开展青少年曲艺教育,培养了大批孩子,促使曲艺事业后继有人。大量的毕业生活跃在基层的文化舞台上,为繁荣基层的曲艺事业做着扎实的努力,而这正是新时期曲艺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曲艺学曲艺,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大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段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表演、创作和研究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许多方面可能是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做到的。当然,也有些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曲艺,但学过曲艺的学生常常会具备思维敏捷、反应快速、交流顺畅、应变能力强等明显优势。当然,必须承认,高校曲艺教育,目前还存着一些问题。
师资和教材是曲艺教育的最大问题
首先,当曲艺老师,必须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高校的曲艺老师,你大小得是个“腕”,起码也得在省内有点儿影响。没有影响,学生不服。但好的曲艺演员,未必就能当好一个好老师。尤其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在知识积累、学术研究、理论深度上,都应该是出色的。但在曲艺界,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曲艺界历来有大学学历的人不多,而没有经过大学学习的,偶尔到大学做一些讲座可能没问题,但如果担任大学系统的常规性教学,有些人即使是名家,也不能很适应。另外,大学有大学的要求,进入大学当老师,也有这个行业的一些硬性指标,曲艺界好多人是过不了这个门槛的。所以,无论中戏、北电还是辽宁科技大学,曲艺专业基本上都是靠一些外聘老师支撑教学。短期还可以应付,但从长远来看,必须要有自己的完善的教师队伍。
其次,是教材。目前所有高校的曲艺课程,都没有正式的教材,课程也大都是跟着老师的感觉走,很不规范。编写正规的教材,是当务之急。可编教材这事,关注之人很多,接手之人没有。学校曾经请了一些老艺术家和一些研究者,希望他们来编写教材,但大都表示支持却不肯接这个活。因为编写教材,需要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又要花费很多心血和时间,但却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讲课,即使有瑕疵,也没人盯着你不放。可教材摆在那里,黑字落在白纸上,能否经得起考验?艺术上没有标准答案,对与错往往纠缠不清,不像理科大都是定论摆在那里。而曲艺圈里有影响的人很多,也大都很有性格,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你,准备挑你的毛病。谁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居高临下地否定你,甚至贬损你。于是曲艺教材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都说应该有,但都不动手,形成了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尴尬局面。
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哪些课应该开,什么时候开,哪些课不应该开,都需要好好研究一下。辽宁科技大学是一所理工科院校,理工科院校要求开办的各个专业里,都必须有理工科的课程。因此,曲艺系的学生也上冶金方面的课程,这有点滑稽。当然,知识多了也不是坏事,但是,是否应该多开设一些和曲艺相关的课程?比如我就倾向开设逻辑学和修辞学。逻辑学是研究人们思维规律的学说,而我们曲艺的大多数“包袱”的形成,恰恰都是打乱了人们正常思维的方向,导致思维的错位,才可乐。修辞学是研究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教人怎样把话说得生动和明白。曲艺里语言的重要性我认为是首要的,把话说得生动和明白是必须做到的。而有时我们恰恰还故意地不把话说得明白,从而让人产生歧义来制造出“包袱”,这也要靠修辞的巧妙运用。
问题还有很多,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如何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目前,辽宁科技大学正在积极地研究探讨逐步解决相关的问题,效果已经显现。比如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有了进展。现已从毕业生中选择优秀的留校,通过几年的实践,他们已经能够胜任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反映相当不错。学校也在多方面努力,寻找合适的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形成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教材的问题也已经提上日程。由中国曲协和辽宁科技大学出资,确立了四本教材,落实了执笔者。明年,中国第一批大学本科的曲艺教材就会问世。课程的调整,也在逐步完善。总而言之,高校曲艺教育正在健康发展,这是我们曲艺界的一件好事,大家千万要关心她,保护她。我们是在为曲艺做事。曲艺是我们大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