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印记——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举办
热烈祝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时代印记——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彰显当代中国版画成就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化厅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江苏省美术家协会
时代印记——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在宁举办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江苏省文联名誉主席顾浩为本届画展金奖获得者颁奖
王燕文在展览开幕式上讲话
杜军代表吴长江在开幕式上致辞
王慧芬主持开幕式
高云宣读本届画展金奖获奖名单
吴长江等评委在本届画展终评现场
参观画展的市民群众络绎不绝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参观画展
本报讯(驻江苏记者 李晓东 鲁 梅) 11月15日至25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承办的“时代印记——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江苏省文联名誉主席顾浩,中国美协展览部主任杜军,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主任姜陆,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秘书长康剑飞等出席了画展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还有画展主承办单位负责人梁勇、王慧芬、高云、杨企鹏、叶飚荣、宋玉麟、孙晓云,江苏省美协副主席陈世宁、周京新、尹石、朱道平、李向伟、胡宁娜、徐惠泉等。开幕式由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慧芬主持。
王燕文在开幕式上讲话。杜军代表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致辞。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宣读了本届画展金奖获奖名单和本届画展组织工作奖获奖名单。获本届展览金奖的10幅作品是:云南李传康《一二三四》、广东李康《白夜·夏至》、北京吴静秋《故乡风景》、黑龙江沙永汇《城市的乐章》、浙江周蕴智《空室遗音》、江苏顾志军《飞累了歇会儿》、北京徐匡《扎西和他的羊》、江苏凌君武《梦·桃源》、黑龙江崔柏涛《家有乖女》、重庆康宁《独木之舟》。获本届画展组织工作奖的9个省、市、自治区和单位是: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
颁奖仪式后,本届画展金奖获得者、江苏版画家顾志军代表获奖画家发表了感言。姜陆对本届画展进行了点评。
“时代印记——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是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首次举办版画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作为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的重要美术国展盛事,迄今已成功举办了8届,画展自创办以来,单年展出中国画100幅,双年展出油画100幅,始终高扬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倡导美术工作者扎根现实土壤,反映社会生活,关注民生、关爱自然,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思想,推出精品力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经过8年的历练和发展,这一品牌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本届画展在以往国画、油画两年轮展的基础上,首次将版画纳入进来,使国、油、版3个画种相继3年轮转周期举办,力图全面反映当代中国版画所取得的成就,展现版画人的当代活力与创造性,体现了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依托地域人文优势、不断拓展品牌内涵的创新追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版画以创新求变的多样化全新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代印记——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一方面涵盖版画艺术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新趋势,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价值取向,为人民放歌,为人民造像,在主题上强调对新中国、新时代的全面反映与深刻理解,表现生活,反映现实,从源头汲取生动鲜活的营养;另一方面也着力展现版画艺术自身的不断拓展,在由技进道的过程中推进自我的发展进步。
本届画展共收到全国各地1384人次的1500余件投稿作品,经过画展评审委员会严格的初评、终评和公证部门现场监督,共评选出入展作品100件,其中金奖作品10件。江苏的版画作品在本届展览上取得优异成绩,共有15件作品入选,其中两幅作品荣获金奖。
紧贴时代脉搏 记录时代印记 突出时代特色
□ 王燕文(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时代印记——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今天隆重开幕了。首先,我代表江苏省委、省政府向获奖和入展的艺术家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关心支持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本届画展在以往国画、油画两年轮展的基础上,首次将版画纳入进来,体现了百家金陵依托地域人文优势、不断拓展品牌内涵的创新追求。
江苏是中国传统版画的发祥地之一,成熟于江苏的水印版画是中国传统美术的精髓,以吴俊发、黄丕谟为代表的版画艺术家,在新中国版画艺术界有重要影响。当代江苏版画界人才辈出、各展所长,中青年版画家作品展层出不穷。因此,版画展览的加入,对于繁荣版画创作、凸显江苏美术优势、扩大画展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画展以“时代印记”为主题,鼓励美术工作者立足现实生活,紧贴时代脉搏,记录时代印记,突出时代特色,赢得了全国版画家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不少全国一流、大师级的版画家踊跃投稿,彰显了画展的吸引力、感召力。从评出的入展作品和金奖作品看,内容丰富、技法高超、形式新颖,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风采。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省广大美术工作者要以三中全会召开为新起点,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工程,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献计出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描绘现实、记录生活、抒发情感,努力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谱写中国梦提供强大文化力量。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8年的精心打造,百家金陵画展已经日渐成熟,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感谢中国美协的关心支持,感谢各位艺术家的热情参与,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国百家金陵画展越办越好!
中国版画事业的新成果
□ 吴长江(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与地方联合打造的全国性重要展览平台,并在全国美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2005年创办以来,已走过8年风雨历程。该项展事在中国美协与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江苏省美协等多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艺术家的鼎力支持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着力以弘扬现实主义精神为宗旨,形成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多样、时代气息浓郁的展览特色,推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发掘了许多具有潜力的美术人才,积累了一批优秀的理论成果,已成为推出精品力作、展示艺术才华、发现优秀人才的重要艺术平台,为繁荣美术创作、展示江苏形象、熔铸中国气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前,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着力于中国画和油画艺术的展览、研究、推广和出版,为当代中国画和油画的发展贡献了力量。2013年,百家金陵画展首次将目光拓展到版画领域,关注当代中国版画的发展与成就,同时也成功实现了自我的进步。中国版画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与传统,在世界版画史和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鲁迅先生倡导和全力支持,全国版画家齐头并进,兴起了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高潮。40年代的延安版画不仅通过艺术的方式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同时也实实在在地参与、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版画家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喜悦中描绘祖国大好河山,记录全国人民的欢愉情怀,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又一次将版画艺术推到了时代的前沿。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版画更是以创新求变的多样化全新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从主题、形式、精神气质等方方面面反映出今天时代的新气象、新发展、新成就。因此,“时代印记”一方面涵盖版画艺术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新趋势,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价值取向,为人民放歌,为人民造像,在主题上强调对新中国、新时代的全面反映与深刻理解,表现生活,反映现实,从源头汲取生动鲜活的营养;另一方面也着力展现版画艺术自身的不断拓展,在由技进道的过程中推进自我的发展进步。
“时代印记——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不仅是对自身发展的一种推进,同时也是对近年来日益活跃的版画创作的一次总结。在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系列多次成功举办油画和中国画展览的基础上,本次展览拓展了展览画种,首次举办版画专项展,集中展现当代中国版画所取得的成就,展现版画人的活力与创造性。在众多的参展作品中,现代都市与乡村生活、国防前沿与日常生产、宏伟理想与个人抱负……无不对时代精神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升华。
相信通过本次展览的举办、画册的出版,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会越办越好,中国版画事业也会收获新的成果。
时代印记——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凸显的本土意识
□ 尚 辉
新世纪以来,各种国际版画展或国际版画双年展在中国深圳、云南、北京、上海等地创办落户并已逐渐被制度化。这些国际版画展或国际版画双年展,既成为当代国际版画展览的重要品牌,又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版画家的积极参与,成为世界版画最新创作动态与学术成就的展示平台,也不断缩小了中国版画与国外版画在创作观念与版画技艺等方面的差距,甚至于在这些国际版画大展上,已鲜能分辨本土与境外在创作形貌上的差异。而由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主办的中国版画专项展,从新世纪以来的第15届至今已连续举办到第19届,这几届版画专项展所揭示的新世纪以来中国版画创作发生的最大变化,在于以版种的多样性来改变木版一统天下的单一性,甚至铜版、石版、丝网版及综合版居于创作主体,而在创作的审美取向上,则以表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文特征与当代审美经验为探索的主流。版画的“当代性”,是版画界近些年提出的最为敏锐的学术命题。版画界一直把版画偏“冷”的社会现象归咎于“当代性”的失位,仿佛缺乏批判立场的,不弄得莫明其妙、“玄兮兮”的版画就不够“当代”。在国画界,现代水墨固然吸引了许多画家去实验探索,但回归传统笔墨、借古开今的创作观念渐成潮流。在油画界,尽管当代艺术作品不断以千万计的高价刷新艺术市场的纪录,但写实油画的火爆也让欧美的批评家始料未及。“回归”,无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种主体趋势。在追逐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艺术发展潮流之后,我们终于懂得了尊重中国艺术传统与文化现实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已经连续举办8年并首次将版画纳入展览项目的品牌,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上的版画作品给予人们最深的印象,或许正是来自于这种文化自觉的本土意识。这个展览因非强化“国际性”而使版画家不必考虑那些国际流行的艺术观念与版画语言,这个展览也因非过度强调“学术性”而使创作者不必顾及作品是否具有实验性,这个展览展现的是中国版画家最常态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取向。尽管当下中国版画业已形成了铜版、石版、丝网版与综合版等多种版种,但中国版画家最喜爱的版种还是木版,甚至是最单纯的黑白木刻。在这次版画展中,木版占据了入选作品的八成以上。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只能说木版是中国版画家最习惯、最常用,也是最能为大众所接受喜爱的一个版种。在滤除了那些繁琐的技法演绎之后,一把刻刀、一块木板,就能够发挥画家对于艺术的感悟与能力。也许,越是简便的工具,也越能激发艺术创造的潜能。这可以说是版画的回归吧!这次展览入选与获奖的近九成以上的作品,都来自于现实生活,莫明其妙、“玄兮兮”的所谓“当代性”的作品少了,表现乡村和民俗的作品多了,即使表现城市生活,也无那般生搬硬套地模仿、以所谓的揭示心理真实让观众陷落超现实主义的“魔境”。这些作品表现生活的真切朴实,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民众最能接受的一种欣赏习惯;因而我们不能谓之“土”,或“俗”,或“不够当代”。这是中国最本真、最常态的审美经验!
描绘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塑造劳动者的真实形象,体现了本土艺术长久以来坚守的大众人文精神。徐匡的《扎西和他的羊》、周喜的《高山汉子》、朱健翔的《截面之十一·宽度》、周斌的《秋天的祝福》和陈超的《喜娃》等,选择的都是山村乡野普通百姓的形象,画家并没有从形象塑造中去揭示某种社会寓意的企图,只是真实地去发掘那些百姓形象最淳朴的品质,并试图从这种淳朴里解读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承传的耐劳、坚守、真诚和勇敢的人性。他们的刀法稳健而扎实,细密的用刀与明快的对比塑造了饱满厚实的人物形象,仿佛一切外在的所谓形式都会影响他们对于这种淳朴品质的呈现。李传康的《一二三四》、尤山的《红蜻蜓》、韩飞的《背影》都记录了当代士兵的生活,这些作品像士兵军营生活的日记,既有军训对于战士勇猛、坚毅性格的磨练,也有训练间隙的浪漫和理想主义诗情的抒发。李传康的《一二三四》抓住了当代士兵深夜奔袭、如狼似虎的整体气势,尤山的《红蜻蜓》以红蜻蜓比拟女兵既阳刚也温婉的双重性格,风吹起的短发显得俊俏而活泼,只可惜画面没有画全女兵的脚而略显不够完整。
城市中的百姓生活状态,更是当代人文关怀的焦点。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也意味着更多的农民大军迁徙城市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作出的巨大贡献。史彦青的《架线工的人生乐章》和沙永汇的《城市的乐章》,都形象地描述了这些吃苦耐劳的农民工为城市建筑的崛起与管线的架设所付出的艰辛。《城市的乐章》巧用建筑脚手架组成画面的五线谱,建筑工仿佛就是这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作品把视觉形式美感的追求与对农民工对于中国城市化建设作用的揭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罗贵荣的《我·我的世界》以具象写实的手法表现了网络时代典型的当代生活方式。画面人物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她们专注于iPad或iPhone的神情或许揭示了网络提供的虚拟的“我的世界”的存在。但画面中的“他们”,却显得隔膜而陌生,还习惯于读纸本书报的父辈无形中和网络一代形成了不小的“代沟”。
城市是当代文化的发生器,但怎样看待城市化的文明进程,则体现了艺术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敏锐思考。人们在方利民的《旅游季》中读到了当代城市的嘈杂拥挤,在顾志军的《飞累了歇会儿》中体味了房地产价格的无限度膨胀,在朱汉云的《乡关何处》中看到了城市建筑群对于自然山水的逐渐侵蚀,在熊永平的《消逝的幻象》中感受了现代文明垃圾对于环境的重度污染,在李康的《白夜·夏至》中亲历了生态失衡给自然与人类生存带来的难以逆转的恶果。显然,城市文明的发展如果不以人的解放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为前提,也必将会遭受自然的严惩。这些作品以审美的方式对于当代现实提出的质疑,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艺术家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前景的忧虑。特别是何佳荣的《迷途之三》以黑白凹印技巧,虚拟了益鸟在被城市吞噬了的空中骤然猝死、翎羽散落的惨状;沉郁的天空,凋落的翎羽,无不渲染出人类生存的悲剧意味。而吴建棠的《造景之一》,则巧妙地借用黑白相间、节奏明快的方格地坪隐喻当代生活扁平化的心理感受,方格内被缩微了的建筑、汽车、家具和人物,仿佛都因这种当代生活的巨大挤压而变得渺小茫然。周韦华的《生活的横截面》用木板的自然截面,来象征被格式化了的当代生活模式,在4个相互独立的切片图里,分别用理发工具、农用工具、厨卫用具和医疗器械以及相应的生活场景,来表达城市文明对于当代生活方式的压缩与打包。
异幻的图像或许在更深的层面揭示了网络时代给予人的心理影响,焦虑、抑郁、失眠和虚妄,几乎成为这种文明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康宁的《独木之舟》描绘了人们在网络时代的精神挣扎,那些在奋力划舟却永远驶不到彼岸的动作,实际上是当代社会人们精神承受重压的一种机械反应。徐娜的《涅槃》以似凤若鸡、腹中楼宇林立和不断闪现戴着大口罩的人物形象,影射了H7N9禽流感病毒序列对于人类的威胁。所谓“涅槃”,也许并不是人类重获新生,而是人类文明无意生成的毁灭性的病毒序列肆意重组与无限复制。惟其如此,毕海强才在他的《远方》中以具象写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位对于远方崛起的城市始终保持着远望姿态的少数民族的老妪形象,作品无疑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人类生存方式的警醒。吴静秋的《故乡风景》之所以获得评委们的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画面所描绘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人们心中唤起的共鸣。
应该说,这些作品对于普通民众生活状态的直呈、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对于现代文明给予人类心理阴影的揭示、对于人类回归自然并在精神伊甸园自由呼吸的美好祈愿,无不是画家在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与思想碰撞中捕捉到的创作灵感,无不是在宽广丰富、鲜活生动的现实形象中获取的艺术滋养,这些作品无疑也体现了富有担当意识的画家对于当下现实社会的人文思考与审美创造。此展有关历史题材的入选作品并不太多,但一些作品仍然在有限的画作里显示出他们对于历史的独特审视。应金飞的《湖山清明》以一种影像的笔调,为曾徜徉在北大未名湖畔的那一代新文化运动的精英造像,并通过铜版画特有的飞尘技巧使画面充满了光影幻灭的历史踪迹。这些历史图像都离不开那个时代开始流行的影像记录器——照相机。而周蕴智的《空室遗音》以铜版画的细微刮痕与多变调性,唤起了人们对于记录历史图像装置的兴味与寻觅。
当然,对于木版的回归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历史的原点。木版在当代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艺术语言与视觉经验的当代植入。徐匡的《扎西和他的羊》、李康的《白夜·夏至》、周韦华的《生活的横截面》和罗艳的《生命的幻象·孕之二》等,不仅体现了他们深厚的功力、娴熟的刀法,而且体现了他们通过刀法的多变与刻印的精微呈现出的非同寻常的灰度变奏和极强的表现力,推进刀法表现的细微性或许成为他们共同的艺术特征。刀法的娴熟并不仅仅是技艺的高度熟练,在王鉴非的《我们即将消失的青春》、熊永平的《消逝的幻象》和吴建棠的《造景之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以一种写意性的用刀对于感觉的捕获,这些作品的灰调形成在刀法上已改变了以往过于理性的设计感。除了刀刻,一些富有探索性的木版作品也借用铜版机凹面压印的工艺,形成了铜版与木版混搭的语言特征。如吴建棠的《造景之一》和何佳荣的《迷途之三》等作品,都是刀刻与凹面压印合一的代表。在木版套色上,崔柏涛的《家有乖女》和顾志军的《飞累了歇会儿》着迷于细微性色调转换的探求,但这种细微仍然较好地体现了木套独特的限制与神韵。套色油印秉承了独版套色的新传统,却在色彩的明亮通透上力求更加饱满丰富,吴静秋的《故乡风景》和毕海强的《远方》应当是此展较为突出的两例。
乡村叙事对于已被高度城市化了的今天的生活而言,其审美的观照点必然不会同于上世纪的“田园牧歌”与“乡土风情”;农民工形象对于已脱离了土地与农耕并渐渐习惯了城市化生活的他们而言,其塑造的真实性也必然不会同于上世纪的“当家做主”与“改天换地”。当代版画对于普通民众生活状态貌不惊人的呈现,其实都是在本土意识中渗透了一种时代的变迁。而对于木版艺术趣味的复兴,则在更深的层面上揭示了网络时代以某种手工性反叛图像泛化的艺术逆袭。本土意识由此转化为一种刀刻艺术的印记。
时代印记——201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金奖作品
梦·桃源 凌君武(江苏)
家有乖女 崔柏涛(黑龙江)
白夜·夏至 李 康(广东)
一二三四 李传康(云南)
扎西和他的羊 徐 匡(北京)
飞累了歇会儿 顾志军(江苏)
城市的乐章 沙永汇(黑龙江)
空室遗音 周蕴智(浙江)
故乡风景 吴静秋(北京)
独木之舟 康 宁(重庆)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