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衡与话剧《天下第一桥》
话剧《天下第一桥》剧照
十月的青岛,天空和大海一样蔚蓝澄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举办为这座美丽的城市增添了一股热烈气息。
《天下第一桥》是甘肃省话剧院参加演出的原创剧目。许多观众慕名前来,一是要看看甘话展现在舞台上的这座桥,二是为了亲眼目睹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朱衡的精湛演艺。
“中山桥”,这座厚重壮观的铁桥,是兰州的标志性建筑,它稳稳地坐落在黄河之上,望脚下河水东流而去,看身边尘世几多变迁。它是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来遇到的第一座钢铁大桥。在这部戏中,人们看到朱衡塑造了一个清末在兰州任职,并且主管修建黄河铁桥事宜的官员——彭英甲。
彭英甲,字铁函,号炳东,承德(今沈阳)人。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在偏远的西北黄土高原之上,脚踏实地,忍辱负重,完成了一件千百年来被人们认为无法完成的事情——在黄河之上架起一座钢筋铁骨的桥梁。朱衡出演这一人物,并没有充足的史料供他细细研磨。在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岁月中,没有人会注意“兰州道”这样一个小官,并为之树碑立传。但作为艺术家,朱衡径直走向了人物的心灵,那是一个远去的、无人知晓的世界。今人可以从《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中得知当年修桥的简要过程,而朱衡看到的是一个身处于时代大动荡、大变迁中,心中有苍生,却无力挽乾坤的悲剧人物。
也许,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心想在自己任内为百姓造福;也许,他“苦读圣贤书,牢记圣人训”,要做一个洁身自好的谦谦君子。但这一切,在他身处其中的那个氛围中,是多么艰难啊!且不说经费一分一厘的宝贵,他还要面对外国商行、洋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还有本地乡绅与社会各界的理解与非议、支持与反对。他并不是桥梁建筑专家,却要亲自负责监督施工,亲自签署《总办甘肃全省洋务总局彭英甲等与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拟定包修兰州黄河铁桥合同(第三稿,正式签押稿)》,亲自核实建桥的所有具体事宜,包括桥梁的样式、长度、宽度、用料、时间、费用、人员等等。这么大的一项桥梁工程,仅靠德国和美国工程师及他们聘请的几十名技术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彭英甲还组织选用了大批兰州本地的工匠,亲自到施工工地关心他们的生活,与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在那时看来颇为奇特的情感关系。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多少情趣可言的人物,朱衡将他演绎得丝丝入扣,渐放光芒。用“语言铿锵有力……”这样的话来评价朱衡的表演显然是太苍白了,看朱衡的演出,是一次艺术享受。他能让观众从不认识彭英甲这个人到一步步替他担忧,为他快乐,被他感动。这个人和这座桥,在舞台上下融为一股强大的气息,包围着观众,浸润着他们的心。此乃大功力也!
竣工后的黄河铁桥首次放行车马行人,而彭英甲远远望着欢腾庆贺的人群,转身离去,渐行渐远。此时的朱衡没有一句台词,但他的整个背影仿佛都在说话,人物全部的悲欢离合、情感起伏全在其中了。他踽踽独行,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那一刻,观众的心底油然升起一种无法言传之情。这个铁骨铮铮的男人,生长于东北的黑土地,最终把他的人生结束在西北,结束在奔流向东的黄河之滨这片黄土地上。没有人为他树过石碑,甚至我们不知道他葬于何处,但看过话剧《天下第一桥》的观众,也许从此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名字:彭英甲——朱衡。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