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番禺美丽乡村民俗文化节举办

时间:2013年10月1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我们的节日——番禺美丽乡村民俗文化节”在广州番禺举办

中秋佳节齐欢聚 民间艺术大巡游

  番禺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目前已拥有七个由文化部和中国民协命名的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包括:沙湾飘色之乡、沙湾沙坑醒狮艺术之乡、化龙潭山飘色之乡、钟村龙狮文化之乡、石楼龙舟文化之乡。此次民俗文化节旨在通过民俗文化研讨、民间工艺展示、民间艺术巡游等方式,反映番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番禺优秀的民间艺术,展示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总体形象。

  本刊讯 中秋佳节,万人欢聚。9月19日,由中国民协、广东省民协、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番禺美丽乡村民俗文化节”在广州番禺南村镇坑头村盛大开幕,两万村民在这里喜迎中秋。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曹利祥,节庆文化研究专家李汉秋,广州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司徒华生,番禺区委书记、区人大主任卢一先,番禺区南村镇党委书记黄锦文共同击鼓启动民间艺术大巡游。

  在16只威风凛凛的醒狮引领下,由22支表演队共1200人组成的农民艺术家队伍从坑头村文化体育公园出发,浩浩荡荡绕行2.6公里,经过两个多小时,最后至坑头小学结束,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两万多名四乡村民助阵。

  首先出场的队伍是坑头村的马色“一马当先”,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再现了中断近百年的“马色”,说的是坑头村始祖陈元德将军的故事。番禺作为著名飘色之乡,飘色流传数百年,其中在马上装扮人物称“马色”,在水上称“水色”,在台面装扮的称“飘色”。“马色”在清中叶从番禺员岗、市桥一带传到沙湾。北帝是坑头村三圣古庙供奉的主神,北帝巡游由来已久,称“出会”。“出会”巡游的马色队为坑头村独有,集中体现了坑头村的民俗与文化。

  接下来出场的仪式有北帝出巡、群仙拜月、耀舞南山等。沙涌的鳌鱼舞“独占鳌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既体现了鳌鱼舞独特的风格,也表达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坑头村的“五谷丰登”由8个温馨和谐家庭组成,演员挑着各色各样的农产品,喜气洋洋地走来,展现了一幅丰收的画面。

  最受观众喜爱的表演还是来自沙湾、员岗及潭山的飘色。记者了解到,这次文化节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一个多月前踊跃报名,仅员岗村报名参加飘色的孩子就有51人,经过严格的筛选,本次共组织了10个色柜,16名俊俏孩童入选,最小的年仅3岁,他们扮演表演中的屏与漂,或在色柜上坐立,或被道具凌空撑起。沙湾村9岁的邓思奇对于飘色一点也不陌生,她的村子每两年就搞一次这样的表演,一般多在三月三,今年已经是她第二次做色仔了,当记者问到她的感受时,她说:“站在上面时间很长,确实很累,但累我也要坚持,因为我觉得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有一种文化在里面。”

  整个文化节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中秋节当天举行民间艺术大巡游外,艺术节期间还有中秋鱼灯、龙头雕刻、乞巧、广彩、广绣等民间工艺展示,以及广府传统节俗摄影作品展、岭南画派历史图片及作品展、南村海云禅文化展、南村民间工艺展、南村镇坑头村史展、坑头村农耕文化展6个专题展区。

  本次民间艺术巡游展演活动,既展示了番禺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总体形象,突出了民间色彩,同时,又营造了节俭简约、热闹隆重的气氛,让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中秋节。(刘 未)

拓展传统节日的文化空间

□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我们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许多美好的仪式和迷人的风俗至今历久弥新,令人神往,成为民族历史的记忆、文化的积淀和情感的寄托。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演进中使传统节日的核心功能凝聚在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中,使其成为促进家庭和睦、宗族团结、社会和谐,培育人们美好情操,塑造人们完美人格,发扬乐观向上进取精神的传承载体。

  中国的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相应的文化阐释和表达体系,都有着节日的美好情愫和人生关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耕社会里那些季节时间的意义与祭祀神灵的内涵已成为记忆,传统节日中重要的岁时节令已被现代文明瓦解,其中部分节俗的消退和变异在所难免。加之当代社会那些商业化、娱乐化甚至庸俗化奢靡之风的腐蚀和“洋节”的侵袭,人们越来越疏离传统节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节日已经缺乏认同感,甚至只知道节日的物质享乐,不知道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和厚重的精神承载;只知道节日就是放假休闲,不懂得对传统节日的敬畏和情感。这无疑将会造成节日内涵的消散,节日文化传承的中断,人们在除夕只听到震耳的炮竹声而找不到“剪红裁绿闹春意”的民俗;在端午只吃到天价粽子而感悟不到诗人“行舟苦吟”的情怀;在中秋只见到豪华月饼而不解“千里共婵娟”的美妙想象……

  传统是美好的,节日是迷人的。我们之所以在意这些美好的节日,是因为传统节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故乡和家园,是因为我们曾经享受过这种“回家”的体验,参与过有着美妙滋味的文化仪式。如果让没有被传统文化熏染过的人去热衷传统节日的仪式可能会勉为其难。有必要让年轻人懂得:即使在当代一切都可以物化的浮躁社会中,传统节日依然是不能被吃喝和娱乐所代替的心灵港湾。这方面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

  诚然,传统节日中的内涵是通过各种传统仪式来呈现的,但传统节日的真谛并不只能依赖于各种繁复和旧式的传统习俗及形式。中华五千年文明所涵养的“家园情怀”最终体现在超越一切物质的道德性的文化精神上。因此,用现代文明的方式仍然可以通过敬老、祭祖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纪念;通过祈福祝愿来表现对长辈的尽孝和对晚辈的希望;通过互用礼节仪式来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营造喜庆的节日氛围让社会祥和家庭团圆,如此等等。这些无疑仍然是当代人所认同和追求的目标。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的复杂故事,纠结着城市与乡村的不解情缘,映照着历史风俗与时代风尚相交映的镜像。不可否认,传统需要与时俱进,当节日的传统元素在悄然褪去的同时,新的节日因子也在砰然萌发。但这其中应有一个去伪存真、人为优胜劣汰的选择工作,决不能出于怀旧的情感而片面地强调保护与继承而让我们的节日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窄,使“原汁原味”的浪漫理想把节日挤兑得少了创新和生气。在不脱离人文关怀的前提下,只有赋予古老的传统节日以现代化气息,才能使传统的文化符号体现出现代中国的文化新意,让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个具有历史传承的时代空间里绽放出新的花朵。

  本版摄影 白旭旻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