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为了生命的感召
作为一名刚刚进入文学评论领域的新人,有机会来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我觉得非常幸运,很受鼓励。在会场上,中国作协各位领导的拳拳关怀和著名作家的殷切寄语,像黑暗路途中的温暖光束,指引着孤独的写作者走向未知而神秘的远方。写作,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静止状态上的遐思,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长期以孤独和审视的姿态面对世界,面对人生。所以青创会让将近三百名各个领域的年轻写作者聚集在一起,聆听使命,感知责任,这样的盛会无疑有着巨大的明示作用。
在第一天的大会上,王蒙老师的寄语《说给青年读者》激情澎湃,他谈到对文学危机的认识,对经典阅读的记忆,对文学标准的坚持以及对维护文学纯正风气的信念,令我们备受鼓舞,在严肃文学日渐边缘化的当下,自称“王蒙老矣”的王蒙老师却用比年轻人还昂扬的心态面对文学创作,还在用“我还要与你们在文学的劳作上,在作品的质与量上,展开友好比赛!”作为发言结语,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又怎么能轻言放弃呢?!
玛拉沁夫老师以80多岁的高龄对57年前他参加第一届青创会时的珍贵回忆和文学感悟,祝愿新一代的作家朋友,永远敬畏文学、感恩人民、忠于祖国,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创作出惊世之作、警世之作、传世之作,他和王蒙老师一样,虽是生活时间里的老人,却是文学时间里永远的年轻人!
王安忆老师虽然没有来到现场,但她为青创会写的《在同一时代之中》令人读后沉思万千,在文章中,王安忆老师提出了“写作究竟是为什么”这样一个终极问题。作为写作者,这也是每次下笔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她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成了下午分组讨论时我们这一组年轻作家们热烈议论的话题。
《当代》杂志的石一枫老师说对文学的审视从“写什么”和“怎么写”到“为什么而写”实际是提出了文学要为什么人服务的思考。
在信息时代多种媒介的冲击下,如何吸引读者开始成为文学创作的最大问题。文学无法回避快节奏、大信息量、多样化的时代境遇,甚至也无法回避图像时代的到来。面对影视作品的狂轰滥炸,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狂欢化、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写作者如何在保持自身清醒的状态下面对现实、面对时代,创作出对读者既有吸引力,又有提升力的好作品,是每一个年轻的写作者的使命。尤其是对于在网络上写作的年轻作家来说,以高频率的更新换取点击率的同时,如何提炼文学的思想魅力、语言魅力也是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
有问题就有思考,就有辨析,就有回答问题的努力和动力。青创会是一个对文学本质和未来进行思考和展望的舞台。当下的写作,年轻的写作者对内心的观照更多地停留在小我的角度,鲜少有跳出小我的佳作。这或许是写作现实生态的一种折射,他们蜗居在城市一隅,很难望见自然的大山大河,更难见到生命的波澜壮阔。日常生活审美化,决定了作品审美维度的单一化,属于青春的流浪与跋山涉水再难成为写作的背景意象,反倒是成年的世故与装腔作势在青春写作里处处可见。青创会提供的这个舞台,给我们一个反思与砥砺的空间。
夜里,在参加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颁奖典礼,静静聆听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的天籁之音时,我忽然有了对“写作究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的一种回答,我想,写作是从心灵出发的艺术,它要表现的就是人生舞台上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它必须将生命最复杂的境遇呈现出来,最深切的感悟抒发出来,最沉静的思索追溯出来,写作的价值或许就在这些灵动的生命感召之中!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