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录取通知书:今年流行拼创意

时间:2013年09月10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陈慧娟

  邀请老教授用毛笔书写学生姓名,用漫画展示校园生活,将二维码印上通知书……今年,各大高校发出的录取通知书,一改往常的严肃风格,而变得创意十足。一张张精心设计的通知书,不仅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也让刚刚步入高校大门的学子体会到学校的特色,感受到学校“学生本位”的理念。

  以文化彰显温情

  引起最广泛反响的是陕西师范大学用毛笔书写的录取通知书。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南方日报》等媒体官方微博的跟进报道,引起了网友的热烈互动。老教授们围坐圆桌、认真书写的照片为这份录取通知书增添了份量,使其被网友们誉为“最值得珍藏录取通知书”。

  其实从2007年国家首次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起,陕西师范大学就重新设计了录取通知书。据该校招生办惠老师介绍,前几年,学校一直组织本科生用毛笔填写录取通知书,因为陕西师范大学的书画传统深厚,学生们写得也很好。今年学校又一次重新设计了录取通知书,不仅将其放大、更换了风景图片,还在纸张上下了一番功夫。考虑毛笔写字不易干,他们特别选择了吸墨的浅色布纹纸。

  当问到为什么今年特意请了老教授来填写通知书时,惠老师说:“老教授们来填写通知书更能体现学校对新生的重视,希望不论是从做人,还是在文化传承上都能对学生有些影响。”

  而陕西师范大学的官方微博这样写道:盛唐时曾经以字取士,书写形式作为一种安身立命的方式、品貌修养的评价标准被确立下来。千百年后,同样在这片土地上,一个大学以这样古朴典雅的方式向莘莘学子们寄出来自盛唐的万千气象和美好祝愿。

  惠老师觉得这样的录取通知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体现了一种社会需要。当今社会风气喧嚣浮躁,学校里也充斥着学术造假等纷争,让人们不再相信学校的明净美好。而书法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里面有一种净化人心的力量。

  同样选择用传统文化与新生“亲密”接触的还有南京大学。该校中文系教授程章灿在宋代多首《好事近》中,精选了八句佳句,按照词牌的格式“串烧”成一首新词:“喜气拥门阑,绿绕翠围时节。来报主人佳兆,占百花先发。就中风送马蹄轻,落笔惊风叶。明日又乘风去,尽一时豪杰。”将考生们金榜题名的喜悦与荣耀抒发得淋漓尽致。

  据南大招生办的老师介绍,南京大学早在10年前就将这首诗印在录取通知书上了,尽管排版方式换了几次,但是学校仍然觉得这首词能很好地表达学校与学生同庆同喜之情。另一方面,南京大学的中文系实力强劲,这样诗意十足的录取通知书也代表着南京大学的内涵。

  此外,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附送了手绘的校园生活说明、厦门大学附送了手绘的校园地图、上海财经大学将录取通知书设计成“存折”的形式。而北京大学更是将大学生活做成了“北大英雄”的游戏光盘,这张光盘主要由“北大漫记”“出发”“预习北大”和“北大英雄”四部分组成。其中,“北大漫记”是一系列漫画,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示大学生活;“出发”是北大学子饰演的一部六集情景剧;“预习北大”是一本电子书,主要介绍北大及其校园社团、住宿等学生生活情况。各个高校奇招频出,让学生们惊喜不已。

  用科技提供便利

  能体现高校特色的不只是厚重的文化。今年,许多高校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用各种高新科技手段为新生入学提供便利。

  很多同学注意到,华中科技大学今年的录取通知书上多了一个二维码。该校宣传部的钱老师表示,今年是学校第一次将二维码印在了录取通知书上。展现在大家眼前的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但背后是校园官方微信的一整套功能设计和软件开发。

  去年开学之际,学校就已经在迎新点的展台上搞过活动,学生在现场扫描校园官方微信的二维码,之后就可以与之进行互动。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二维码印在通知书上,新生们收到通知书后就可以用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添加校园官方微信,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查询,到校之前就能对迎新系统和学校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学校的新媒体中心还注意进行后续的功能开发,学生们现在可以查询到在校期间的衣食住行、学习安排、报道指南,甚至辅导员的联系方式、寝室舍友的信息等等。同时,官方微信也会向同学们推送一些消息,比如注意事项、活动提醒。

  值得一提的是,负责新媒体中心运作的是20多位在校学生,他们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活学活用于服务新生。

  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则用机器人来迎接新生。穿粉色纱裙的迎宾服务机器人“云云”在学院图书馆门口用语音欢迎学生,而“云云”旁边的人形机器人“骨哥”还现场起舞。

  令新生和家长们瞩目的“迎新机器人”们融合了自主移动、视觉定位、人脸识别、语音识别、人机对话等各种技术,能够眨眼、说话、摇头、握手等。

  对于各大高校在学生录取和迎接新生方面的创新和创意,华中科技大学宣传部的钱老师说:用这样的形式,一方面是学校有这个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对学校工作的促进、完善。学生在入学前对学校不了解的话,就无法对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在用心创新形式的同时,也要看到传统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仍然是根本,要实实在在地把各项工作做好,形成良好的学风。如果基础工作不下功夫,新技术、新创意都是空中楼阁,发挥不了作用。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