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穿越烽火线》:温情写就抗战童话世界

时间:2013年09月02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曾庆瑞

  电视剧《穿越烽火线》讲述了一个中国的好故事。

  这个故事将背景设置在抗战时期的山东八路军敌后根据地。侵华日军集中5万兵力对这个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大扫荡,形势异常严峻。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势下,总部首长决定将部队、机关化整为零分批突围。于是,保育院院长王维若为首的六个女兵,加上一个被派来的负了重伤的“神枪手”营长赵大鲁,带领着、保护着一个保育院的15个孩子,在日军重重封锁线和偷袭面前,经历了一场转移之旅。转移过程中,赵大鲁与王维若在转移路线和如何管理孩子的问题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严重分歧。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赵大鲁渐渐地理解了王维若作为女人的伟大,王维若也逐渐感悟到了赵大鲁非同寻常的人格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戏没有把主要的画面聚焦在正面描述战争的残酷。从全剧看,战争只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描述和氛围渲染。创作者们显然是执意以战士带领保育院孩子艰难转移为切入点,从头到尾都是要用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战场衬托出孩子们纯净无瑕的世界,并且由此表达对于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安宁美好生活的期盼。不同于以往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它既表现了“战争让女人和孩子走开”但又走不开的窘境,又通过剧中赵大鲁的一句台词表达了一种观念,那就是:“不到大人完全战死,绝不允许孩子拿起武器!”这是什么?这是在张扬一种“不能让孩子受到伤害”的人性光辉,还有反战主题。剧中,有不少的戏都在从孩子的角度表现战争对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就在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这些害怕和父母离别的孩子却经历了一番撕心裂肺的悲痛,被留在保育院忍受孤独,随后又不得不忍受艰难的转移带给他们身心的痛苦。由此,故事讲述得温情而又感人。可以说,编导演和整个创作团队选择了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铺陈这个故事,终于以情节与情感并重的方式,奉献给观众一部与众不同的温情的抗战题材电视剧。

  这样的创作,就使作品对于近两年的抗战“神剧”“雷剧”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显示了抗战题材电视剧正在从抗战“神剧”“雷剧”的困境中突围的重大意义。应该说,这种拨乱反正,这种突围,创作者是高度自觉的。

  《穿越烽火线》是用电视剧艺术讲述了一个中国抗战的好故事。它与原先大家熟悉的同类题材作品不同,剧中的小主人公既没有神勇地带路、递送情报,也没有和鬼子斗智斗勇甚至拿起刀枪杀敌人。在转移过程中,不少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这是一件危险的事。这部戏把叙事的基调定位在朴实纯真上,创作者们是力求打造充满温情的抗战剧佳作。他们甚至设想,这部戏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童话世界。同时体现了创作者敬畏艺术、追求艺术、努力做好一流的艺术表达。

  这种表达,首先是写好各种各样的抗战的中国人。不光是王维若和赵大鲁两位主角性格鲜明生动,儿童角色也都很有特征。剧组中,最小的孩子3岁,最大的孩子12岁,他们不仅在剧中相互帮助,学会担当,在戏外,他们也都成长了不少。像剧中成天以“爷们”自居的田小二,保育院“三好生”孟飞菲,“军事小天才”祁豆豆,炊事员胖婶的儿子小胖,还有身世成谜的“秘密武器”花子王,形象都富有童真和童趣。这些“孩子”与“大人”的对手戏,演绎得精湛,动情,无疑是全剧表演的一大亮点。宋晓英扮演的军医吕老太,也是一个亮点,她的精湛表演使得人物格外引人注目。在炮火连天的战争中,她的坚守、痛苦与挣扎,都成为这部电视剧引人入胜的关键之一。就算汉奸马司令,人物造型也不落俗套,力图摆脱脸谱化,深刻细腻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人在面临抉择时内心的挣扎。

  细致的情节处理也增强了剧情的戏剧张力,大到躲避战火硝烟,小到处理孩子们吞弹壳、尿床的琐碎生活,冲突交替更迭,矛盾接连不断。结构上,按初剪版的45集,这部戏大致分为三个大板块,前15集战争戏,中间15集传奇戏,后15集是谍战戏,这样,剧作起伏比较大,时而狂风暴雨,时而细水潺潺,时而空旷沉寂,节奏上的张弛有度也就出来了。创作者们强调,本剧剧情很像美国“公路片”样式,是在不断地行走中展开叙事的,犹如一个个闯关游戏,动作性强的戏也比较多,所以扛拍、偷拍、抢拍相结合的镜头有大量的运用。另外,《穿越烽火线》把匪战、武打、智斗、喜剧等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剧情在紧凑的同时,观赏性也大大增强了。这是叠加新时期的审美特征满足当下审美需求的结果。

  《穿越烽火线》首播前,今年7月,湖北卫视“长江剧场”播出了32集电视剧《战火中的花蕾》,讲述用大爱拯救二战难童的故事,两部戏堪称当今这一类题材电视剧的“荧屏双珠”。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