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美术馆不能向“钱”看

时间:2013年08月19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朗雪波

  美术馆作为展示研究的基础平台,到底是做“思维的平台”还是“技术的平台”?地域性的美术馆应发展成怎样的平台?我认为,当前的美术馆人应该对上述问题进行思维梳理和方向选择。

  在此之前,我们应对国内美术馆的现状有所分析和认识:一方面,各地美术馆的场馆等硬件随着国家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而不断新建、扩建,展览项目频繁,作品收藏逐步积累,接待观众数量日渐增长;但另一方面,很多美术馆的机构设置不够完善、人员编制较少、资金不足、局部工作归口模糊。从理论上来说,美术馆存在的这些基础性硬伤,可能会导致很严重的运转问题和危机,但这样的情况没有发生和扩大,其原因与各馆工作人员的敬业、尽职不无关系,人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难以看到大多数美术馆清晰的学术立场与面貌。

  在这里,要特别警惕资金问题的扩大化倾向和“伪”决定性作用,即资金问题不能成为美术馆面对所有问题的借口与托辞。资金不足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与分配发挥其最大作用,追求经济利益永远不是美术馆的目标。美术馆现在的基础问题是,现有人员结构与美术馆复杂性、专业性工作存在巨大落差——每个部门、每个人必须进行超负荷的劳动才能完成主体工作,很多问题是依靠个人的热情去化解,而不是依靠有效的机制去衔接,这其中隐藏着很多危险问题。所以,建立稳定合理的人员结构是美术馆不容忽视的工作。

  现在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美术馆是怎样的一个平台?并准备发展成怎样的平台?是专业化,还是社会化?是研究性,还是大而全?是创意性,还是附庸性?从功能分工来说,美术馆不应该取代群众艺术馆、会展中心的功能定位,而应该以学术研究体系通过展示推广成为专业与公众的桥梁和纽带,以自身的观点与见解向公众介绍传统艺术再发现和当今艺术发展的研究成果。如果美术馆缺乏研究实力和经费,依靠借(巡回)展确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资源毕竟有限;而如果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办展,则数量多、周期短,加上自身评判标准薄弱,可能会丧失行业自律。长此以往,不但消耗大量精力与判断,疲于奔命,还会使学术氛围逐渐消失,以一时的人气喧哗代替专业建树。所以,美术馆必须建立完善的策展制度,发挥专业策展人的能力,充分完善学术研究,建立自身的品牌项目和地域美术研究,完善公共教育和公众服务。

  由于目前行业惯例与现状的模糊复杂,导致很多地方政府甚至美术馆人、观众都认为美术馆是赚钱的机构,应该想办法盈利,这是一个巨大的认识误区。美术馆要想使人改变这种误区,首先要加强对“非盈利公共事业单位”的认识、了解和宣传;其次,美术馆要承担起提升政府文化形象、梳理城市历史、管理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如此才能有助于扩大城市影响力,吸引政府投入更多资金。还有人认为公立美术馆应该参与文化产业活动,应该举办美术品交易和拍卖。“产业”本身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业,在美术生态链中,已有专门的画廊、拍卖行从事相关的美术品经营活动,美术馆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应该是学术引领,以学术建设推动这些画廊、拍卖行的健康发展。所以,美术馆的展览要有学术性、指向性、连贯性,办展的数量可以少一点、精一点,单项展览周期可以长一点,相关公共教育交流项目可以多一点、深入一点,从而积累多维度的研究与教育成果。

  (作者系湖北美术馆策划推广部主任)


(编辑: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