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李可染画院首届院展“希望年轻人快快赶来!”

时间:2013年08月1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 婷

麦森教堂(水墨) 李可染

酒逢知己(水墨) 杨晓阳

  8月7日,一场由140位艺术家、200幅作品构成,展现中国画继承与革新的大戏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这正是“可贵者胆——李可染画院首届院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李可染画院共同主办,将持续至8月19日。

  “可贵者胆”取自李可染先生早年所刻的两方印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他坚持在艺术创作中,最可贵的是敢于创新,最精要的地方则在于作品要有魂,要凝聚创作者的精神感受。当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面临存亡决断时,变革的呼声日高,许多艺术先驱开始探索中国画新的出路,李可染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中国画技法中“光”与“墨”的变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打开水墨世界的新格局,重新诠释出中国的山水美学。“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李可染先生变革中国画的座右铭,在他所著述的《论中国画的改造》中,把写生列为“改造中国画首要第一条”,即“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创作源泉”。什么是创作源泉?李可染先生指出:“这在古人可以说是‘造化’,我们应当更进一步地说是‘生活’。”面对保守派的否定,他以两方印章作为回答:艺术家必须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条框,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在开幕式现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表示,李可染先生作为美术革新家,对中国文化的创新和集成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经验,他是中国文化从艰难走向复兴的见证人,他用毕生的精力为中国画作出了贡献。李可染画院是对李可染先生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对其精神的弘扬,画院以中国画的集成和创新为主题,不断深入研究,推动中国美术的发展。此次参展的画家们秉承李可染先生“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信仰,在中国画题材以及笔墨语言上作出了自己新的探索。

  此次展览的作品共分3个部分进行展示,其中李可染先生的60余幅作品可谓最大亮点,包括《采菊东篱下》《秋风陡然起》等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也有《麦森教堂》这样颇为罕见的国画创作。这幅创作于1957年的作品描绘的是德国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李可染先生以坚实的素描和笔墨功底,连同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将麦森教堂的神圣、庄严和神秘通过画面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以极为民族化的笔墨展现出别样的异国风光。

  同时配合展出的还有林风眠先生的《鹤》、徐悲鸿先生创作于1944年的《马》、陆俨少先生创作于1980年的《宋人诗意》等艺术前辈的作品,他们也是李可染先生在中国山水画革新历程中的师与友。除此之外,由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创作的中国画以及百余位山水画家的创作则集中展示了他们近些年的不断探索与革新。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蒋采萍曾经是李可染先生的学生,回忆起自己的恩师,她仍旧十分怀念。“上世纪50年代我们读书的时候,李先生还很年轻,正是教学和创作的黄金时代。后来我虽然画工笔人物比较多,但山水也能画,这都是李先生给我们打下的基础。为了不辜负先生的教导,我为了这次的展览特别画了一张大的山水《野柳夜色》,其中的皴法正是李先生在他的作品《层林尽染》中用到的,同时我也融入了自己的创新。”

  李可染先生的夫人、美术教育家、雕塑家邹佩珠先生虽已年过九旬,仍精神矍铄,她笑称自己是“李可染最理想的勤杂工”和“一辈子的宣传员”。邹佩珠先生激动地说:“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但此前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内外的种种原因,中国画也曾一度低迷徘徊。面对这种情况,有志于振兴中国画的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开始了探索之路,李可染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探索者,希望年轻人快快赶来!”


(编辑: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