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尊重女性的一版“花木兰”
电视剧《花木兰传奇》前后换过20位编剧,总导演熊郁谈创作初衷——
最尊重女性的一版“花木兰”
电视剧《花木兰传奇》剧照
8月盛夏,各地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似乎都“被古装”了,中央一套的《花木兰传奇》,八套的《画皮之真爱无悔》,再有地方卫视的《精忠岳飞》《新洛神》,其实也都是观众熟悉的人物和不是很陌生的故事。唯独《花木兰传奇》,是讲了一位织女的故事。
木兰这位名满天下、被中华民族世代传颂的巾帼英雄,早就已经以动漫、戏剧、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走入观众的视野,知道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而《花木兰传奇》中木兰的织女形象,确实对花木兰有了全新的解读。《木兰辞》的第一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恐怕很多中国人都会背。但木兰是不是就真的是一位织女?我们有没有必要去深究或者考证它的真实性?这样的演绎观众能否接受?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电视剧《花木兰传奇》的总导演熊郁回答:“我们见到的有关花木兰题材的作品,其实都是来源于那首流传千古的民谣《木兰辞》,很多内容都是无从考证的。至于后人如何演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习惯把后面从军部分作为主体,本身也无可厚非。我用了五分之二的内容写她如何从一个女孩蜕变为一个成熟女人的过程,或者说是蜕变成一个颇有名声的织女的过程,我认为这样再衔接替父从军会更有冲击力,也更具传奇性。”
“花木兰的影视作品已经很多了,今天我们既然再做花木兰就要有一个理由。当然,理由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原创。我们不再重点做她猎奇那一部分,就把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形象贯穿始终,全新演绎花木兰。”熊郁初期有“织女木兰”的想法后,前前后后接触过20多个编剧。他说,“有这个想法的时候还没有剧本,用了四五年才定稿。每一个编剧心中都有一个自己认为的花木兰,这和我们想要拍摄的方向不一致,也有编剧写的是木兰从军前就是个假小子,精通武学等等。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们对编剧的处理也比较极端,必须要朝这个方向思考。我们要做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花木兰,这个不一样既是兴奋点也是挑战点。所以有的编剧调整不过来思路,就只好换编剧。”
“现在做出来的效果我很满意,从创作理念上颠覆了以往有关花木兰题材作品的传统。尤其在后半部分,完全没有写花木兰如何隐藏女子身份的戏份,构思上是反其道而行之,写的是花木兰暴露身份的过程,从第一个人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她的性别。”熊郁认为,这个更忠实于花木兰本身,也是真正意义上思想上、情感上,最尊重女性的一个版本,而且在女权方面也做了一定引申。尤其,花木兰在战场上打的最重要的一仗恰恰就是借助她女性的身份优势。最后一战,为了说服北魏皇帝借兵给柔然王子配合花木兰两面围攻,花木兰自曝女儿身份,皇帝之所以信任她,也是因为她与柔然王子的爱情。皇帝还以此鼓舞军将士,说:你们的将军是个女人。一个女人都能如此,何况七尺男儿。今天不为别的,就为这个女将军,你们也一定胜利归来。熊郁认为:“这样的思路是独辟蹊径,区别于以往所有花木兰的版本。她织女的身份在这部电视剧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正是在观众完全接受她作为一个成熟、完美的织女身份的时候,再去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种震撼要更大更有冲击。花木兰的故事至今已经1000多年了,我相信再往后1000年,肯定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演绎。”
据说电视剧中的服装也很讲究,花费五百多万。熊郁的说法是,“花木兰的家乡五凤谷是北魏最有名的织绣之乡,可谓天下闻名,我想最漂亮的服装一定是穿在花木兰这群女孩子身上的。所以在前部分花木兰是织女的时候,在服装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电视剧前半部分的服装应该尽量有飘逸感,后半部的服装要形成反差有重量感,如果用声音来形容的话,前面应该是风的声音,后面应该是金属撞击的声音。”
为了让人物情感发展更逼真,剧中的大型战争场面尽量实景拍摄,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剧组几乎汇集了当时坝上草原方圆几十里所有的马匹,动用了数百名群众演员参演,仅战争戏就连续拍摄了两个月,马戏特技镜头500多组。熊郁说:“男女主角他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地方。花木兰与敌方国家柔然王子产生了感情,所以他们情感的一步步递进都是在战场上发生的,战争的戏有很多是男女主角的对手戏,情人之间的见面也大部分发生在战场上,完全用电脑做,肯定是做不出戏的。”有时候大场面的戏有上千人参加拍摄。
因为是古装武打片,拍摄过程中熊郁最担心的就是演员的安全问题。在这方面,导演向美国好莱坞学习,特别聘请了安全员,专门做安全监督。“比如要拍动作戏,安全员就在现场,导演设计出动作,跟演员沟通的时候,安全员就要参与评估,判断有没有危险,评估风险系数,安全员通过了,我们才拍,如果他认为太危险,我们就不拍。”熊郁团队希望这部他们倾尽全力打造的电视剧能在夏日带给观众一丝清凉和感动。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