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里的中国——访瑞典汉学家林西莉
林西莉抚弄明代古琴 “鹤鸣秋月”。刘仲华摄
“告诉你个好消息,我的《古琴》一书要在中国出第二版了!”在林西莉教授家的客厅刚坐下,这位80岁的老人像孩子一样兴奋地说。“新版书的音乐光盘里增加了1962年那些古琴大师为我录制的琴曲,有些是世上仅存的。这些可是他们留给世人的最后经典!”
林西莉位于斯德哥尔摩南部的家,充满了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庭院的一角种着中国竹子,别墅内的墙上挂着中国字画,书架上摆放着中国古籍,更为醒目的是墙角那把暗红色的古琴……自1961年初开始在中国学习古琴,到如今可以读懂不少甲骨文、金石文以及很多中文古籍,瑞典汉学家林西莉与中国文化结下了50多年的不解之缘。
一把古琴——奏出情缘五十载
林西莉的本名叫西西莉亚·林奎斯特。上世纪60年代初,她随任外交官司的丈夫来华工作,当时的中国社会相对封闭,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林西莉成为北京古琴研究会里唯一的学生。“在那里我遇到了研究会的老师们——溥雪斋、管平湖、查阜西、杨葆元、王迪等古琴大师,他们改变了我的一生。”然而1962年冬,在驻华使馆工作的丈夫任满,夫妇俩不得不回国,“如果可以的话,我好想继续待在中国!”临别时,研究会把明代古琴“鹤鸣秋月”赠送给林西莉,老师们还分别为她录下了经典的古琴曲目,供她回国后继续学习。其中很大一部分曲目都是那些已故大师们的绝版演奏。这也成为再版《古琴》的精华所在,更多人将有机会欣赏到这些“极其独特而曼妙动听的音乐”。
正是这些曲目和老师王迪讲述的每个曲目背后的故事,让回到瑞典的林西莉延续了对中国文化的执著,她每周都会用“鹤鸣秋月”弹上一曲。“那些美妙的乐曲,跟唐诗宋词融为一体,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每首曲子背后都有一个美妙的故事或一些相应的古诗词。比如说《胡笳十八拍》,背后有蔡文姬悲欣交集的故事;《高山流水》有伯牙和子期的故事;《钗头凤》则是描述陆游和唐婉的悲剧,等等。这些故事增加了古琴的旋律魅力,让你觉得不仅仅是在学弹琴、听音乐,而是在和几个世纪以前的古人相遇。古琴让我更能接近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这正是古琴传统最引人入胜之处。”
然而在西方,并没有多少人了解古琴。2006年,经过多年酝酿和对古琴的感悟,林西莉撰写了《古琴》一书,当年便摘得瑞典国内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出版界人士认为,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该书是第一本系统介绍古琴的历史、琴律、美学和故事的书籍。它不仅有对古琴本身的描述,更论及古琴之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意义,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相互关联。
《汉字王国》——讲述中华人和事
林西莉1989年还出版过《汉字王国》,也曾获得奥古斯特文学奖。《汉字王国》,她写了15年才完成,《古琴》也花了10多年的心血。她说,接下来要编纂的是一本关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老照片集。然后,她将把多年对剪纸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册。
古琴、汉字、剪纸,这些在西方读者眼里相距甚远的文化载体,在林西莉的笔下都得到了很深刻的阐述。她说:“这些艺术都是息息相通、相互关连的。我在汉语教学中,常会拿古琴做例子。反之,音乐等文化的背后,汉字的影子又无处不在”。在《汉字王国》里,关于鸟、鱼的插图,用的是中国传统剪纸来形象地介绍象形文字。“你看这鸟形剪纸,跟汉字的鸟多么相像。剪纸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外在世界的认知。还有中国的书法、绘画,大多是既抽象又具体,富有表现力。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我这个外国人而言,一切都是那么神奇而新鲜。从其中的任何一个领域深挖下去,都会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琴棋书画互相关联,和谐共处、共通。每个字、每首琴曲、每张剪纸后面,都有精彩的故事。”
为了写《汉字王国》,林西莉前后数十次到中国进行调查研究,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找寻那些汉字最初的故事。一次,她在北京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一个妇女剪纸展览,感到非常震撼。于是,她专程到安塞找到那些民间剪纸艺术家,其中一位年纪很大、行动不便的老人,把自己所有会剪的花样全部剪了,让儿子带给林西莉。“大家都说剪纸过时了,但我就喜欢这样的东西”。目前她已收集了150多种不同的剪纸,“这些都是我留给自己的‘中国记忆’……我得快点把它们写下来,因为我已经老了。”
《汉字王国》的中文译者李之义说,“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内容却关系到整个中国文明史。”自1989年出版以来,该书被翻译为英文、德文、芬兰文、法文等,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学习汉语的流行读本。该书不仅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掀起汉语学习和研究的新高潮,同时译成汉语后,在中国也大受欢迎。
教授汉语——促进交流育后辈
尽管跟中国相比,瑞典无论在人口还是面积上都只是一个小国,然而除了林西莉,瑞典还有出版《中国音韵学研究》的高本汉,发现了楼兰古城的斯文·赫定,以及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的安特生等。“对古老中国的兴趣深深扎根于瑞典社会”,林西莉一边打开一把泛黄的油纸伞,一边娓娓道来:“我第一次和中国接触就是这把可爱的小伞,这是我妈妈6岁时从一个传教士手中得到的礼物,迄今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了。”
“我1952年高中毕业后,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了艺术史、历史、语言学等专业。后来又到希腊、德国和意大利学习音乐。当我开始研究汉字时,我可能会发现一些中国人看不到的东西。越是认真地观察,我就理解得越多,对汉字的感悟也更深。”
自1971年林西莉首次在瑞典高中教授汉语课以来,很多年她都是瑞典高中里唯一教授汉语课程的老师。而如今,斯德哥尔摩已经有10多所中学讲授汉语课程。她说,“让我非常高兴的是,瑞典教育部最近宣布,汉语将很快被包含在瑞典所有学校的课程里。这将进一步促进瑞典和中国的文化交流。”
林西莉表示,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从未间断,其古老文明在世界独一无二。中国虽历经王朝更替,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的理念总是占上风。她认为,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任后,提出实现中国梦,这也是发展中国文化、恢复文化自信的非常好的举措。“我对中华文化的梦想和希望,是古琴、诗词、绘画等传统文化都能得到发展,不要被时代所遗忘。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广传统文化。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这些梦想都会成真。”
(编辑:单轩)
· | 河南青铜文明展在瑞典举行 |
· | “大美新疆”摄影展在瑞典举行 |
· | 瑞典外交大臣:莫言获奖激发瑞典中国文化热 |
· | 从渑池到瑞典:农民艺术家弘扬仰韶文化之旅 |
· | 盘点世界最贵的十大奢华名酒 |